第171部分(第2/4 页)
“这一点你应该比我们更清楚才是。”简雍撩起眼帘扫一眼张绣,“这次曹操进犯兖州号称尊圣旨护甲而来,是也不是?”
“正是!”
“圣旨何来?该不会如十九路诸侯讨伐董卓一般是曹操矫诏吧?”
张绣道:“应该不是!有人说为免教会发现,圣旨是被缝在丝带里偷送出宫的。消息说的有鼻子有眼,应该不是假的。”
“那就是了。朝廷里有人想找教主麻烦啊!”
……
正如简雍所说,栾奕的后方出麻烦了。
自迎少帝及文武百官立朝济南以来,栾奕对少帝礼遇有加,同时,他不像董卓那般独断专行、紧攒大权,而是把尚书台、新制玉玺等皇权的象征原封不动的交给皇帝和朝堂百官。自己更是不肯身处高位,仅领了个兖州刺史来当。
对此,绝大多数文武官员很是敬佩,常念叨他是朝廷忠贞不二的臣子。
可是,总也有那么一帮人爱唱反调。大司农董承便是其中之一。
说起大司农董承,就不得不提及他的女儿董氏婉儿。栾奕帅圣母教大军杀进长安以后,将圣驾、文武百官救出火海护往济南的路上,青春懵懂的少帝和靓丽可人的董婉儿第一次见了面。二人一见倾心,到济南之后随着接触增多,更是郎情妾意。
于是,少帝便请太尉杨彪做媒,去董承家提亲。
栾奕闻知此事以后,赶忙出面阻拦。原因无他,记忆中历史上的董承父女虽不能说是坏人,但自从当了国舅之后专爱跟危及皇权的人作斗争。历史上的曹操若非心细如发险些吃了他们的闷亏。自己可不想再步后尘,必须防患于未然,将这段姻缘扼杀在摇篮里。
他披上官服赶到宫中,劝告陛下说:“陛下青春年少,对儿女之情心生向往,这一点奕作为陛下的姐夫——亲人绝对可以理解。也发自肺腑的希望陛下和董小姐有情人终成眷属。可是,臣不单单是陛下的姐夫,更是大汉朝的臣子。身为臣子,臣为了陛下为了朝纲就不得不多做些考虑。臣以为,陛下娶董小姐不妥。”
“为何?”少帝惊问。
栾奕恭敬地说:“方今天下大乱,时局纷乱。为早日结束动荡,重振皇威,很多时候陛下不得不做出些牺牲。这一点希望陛下理解!”
“朕当然清楚,为扶大厦于立倒,朕愿意付出一切。”少帝反问:“可这跟朕与婉儿的婚事何干!”
“陛下,婚事就是您需牺牲的事项之一啊!”栾奕解释道:“按理说,婚事是家事,外人不便多管。可陛下的婚事却是不同,它不单单是家事更是国事,是关乎大汉能否中兴的大事。是以,陛下选后纳妃必须慎之又慎,当以时局为重,应对各州接连不断的战事和外州潜在的威胁,借大婚之事结交统御千军万马的诸侯,引为外援。切不可轻娶朝臣之女,更不能因情而定终身。”他扫一眼沉思中的少帝,继续说:“幽州刺史公孙瓒手握幽州百战雄兵。臣听闻他生有一女,貌美如花,陛下何不暂且抛下董家小姐,遣使去幽州提亲,白赚百万雄兵呢?”
287衣带诏
听了栾奕一番劝阻他迎娶董婉儿的理由,少帝犹豫了。
不得不承认,栾奕说得不无道理。这些,作为一项以中兴大汉为己任的他而言,都不难理解。正如栾奕所言,婉儿的父亲董承名义上是掌管天下钱粮的大司农。可实际上,大汉十三州,现在只有青、兖、徐三个州属于朝廷的势力范围,其他十个州根本没人上供纳粮。此外,就连青兖徐三州的税粮也是栾奕说了算。没有栾奕发话,董承一个米粒都动不了。
所以,他这个大司农是大大虚职,根本没有什么权柄。相对的,公孙瓒在先帝在位时就镇守幽州,在历次与胡人作战中立下赫赫战功,手下有只能征善战的兵马,其中5000白马义从更是名动天下。
如是娶她的女儿,将来必是一大助力。
他转念又一想,董婉儿与他情意绵绵,娶了公孙瓒的女儿,婉儿可怎么办?思来想去,他问栾奕,“朕同时迎娶公孙小姐和婉儿可好?”
“不可!“栾奕坚决反对,“若公孙幽州得知陛下迎娶其女的同时,还娶了其他女子,必然不喜。为免反遭其恨,陛下还是暂时绝了纳董小姐的念头才好!”
“暂时?”一听这俩字少帝眼里精光直冒,还以为栾奕的意思是等过两年再娶婉儿。他掐指一算,董婉儿比自己小两年,现在年方二八,再等两年出嫁也无妨。心中顿时有了计较,“那便依姐夫所言,先娶公孙小姐,过两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