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部分(第2/4 页)
一人盘梭妆彩织造,每台机器每天只能织出五厘米的棉纱。不过产量虽少,但质量绝对属于上成中的上成,锦缎宛若天上云霞,由此得“云锦”之名。
连栾奕在购得一段云锦之后都不禁为云锦的华美而震撼,直呼:“谁人织出云中锦,薄如蝉翼贵如金!”由此也可见云锦价格之高昂,绝对算得上大汉首屈一指的奢侈品,此后,栾奕曾试图让大匠郑浑安排经验丰富的纺织工仿云锦之法,织造属于自己的云锦。结果经过几番尝试都未能成功,郑浑告诉栾奕说:云锦织造技术非同一般,有着特殊的编织方法,否则即便织工经验再老道,就算有台花楼摆在面前也织不出这么薄的锦缎。
闻言,栾奕自嘲一笑,“没成想如今成了自己千方百计想去学他人的技术了!”他依稀记得史书上有载:衍生于东汉末年的云锦编织技术非同一般,莫说现在,对于未来人亦是堪称奇迹,被誉为世界织造技术最高成就的代表。这种复杂的汉代工艺到工业文明极度发达的21世纪仍无法用任何机器代替。21世纪都仿制不出来,就莫说公元2世纪末的今天了。
他无奈的摇了摇头,对郑浑道:“研究不出来就算了。与其浪费精力,还不如做些有用的事!比如……想想怎么炒制茶叶!”
云锦纺不出来,可不代表制不出美味的炒茶。
在出征徐州的前一夜,栾奕将一批经验丰富的起凤阁厨师和茶农招了来。将江东炒茶交到他们手中,温和的命令他们,无论他们用什么方法,必须在一个月内制出跟江东炒茶一模一样的茶叶制品。如果按时完成任务,每人赏黄金百两,加匠级一等;如果一个月后没有收获……提头来见。
这个时候,封建社会军事管制霸权的优越性就体现出来了。无需用小皮鞭抽,也不用管理者唠叨,几位厨师、茶农为了保命,自觉加班加点豁出命的刻苦钻研。
不得不承认,栾奕帐内手艺人各个身怀绝技。几位厨师长久在厨下劳作,对于各种味道格外敏感,舌头上的味蕾跟探测器似的,分早中晚三个时间段,多次品尝,经过半个月努力逐渐摸索出了江东炒茶用的配料。后又用了十天与本地茶农商讨,根据青州地区的茶叶特性,终于研制出了适合于本土青茶的炒茶配方。
只不过碍于气候原因,搅动本土茶类作物的味道先天逊于江东茶叶,炒茶的味道不如江东炒茶的甘甜、柔滑,品种也不如江东炒茶多。
可以说茶是大自然对江东的馈赠,栾奕自知改变不了天意,就没再让工匠继续改良,直接在沿海潮湿地区建起了万亩茶园,专门种植茶叶。并就地建厂,主营青州炒茶事项。同时,借助自己多年积攒下来的销售渠道,将青州茶推而广之,与江东炒茶同争市场。
截止目前,大汉各州能炒制茶叶的仅有孙策和栾奕两家,其中孙策的江东炒茶占据不到七成份额,青州茶越占三成多一点。两家竞争十分激烈,周瑜更是借江东茶产量大的优势,搞起了恶性竞争。价格一跌再跌,降了一半还多,意欲将青州茶挤出市场,独霸茶叶贸易。
闻之此讯,栾奕气的吹胡子瞪眼,“黄口小儿才读了几天《原富》就敢跟我这个现代经济学之父叫板?也不掂量掂量自己几斤几两。”他老人家丝毫不顾此时自己正在攻打小沛的战场上,一拍桌子,“各产业掌柜全给老子叫来。”
可怜那些商号的掌柜,冒着生命危险,大老远从济南、青州、兖州日夜兼程赶到处于交战状态的沛县,在中军大帐跟栾奕议事。
经过栾奕一番布置,栾家商会的反击战打响了。
栾家商会先向江东输送了海量的山东缎,并极地的价格对外倾销。面对如此廉价优质布匹,江东百姓无不疯狂抢购,挤兑的江东本土纺织品无路可销,纺织业主们急得满嘴是泡。
周瑜迅速得知这一情况,立刻推出地区保护性政策,面向山东缎征收高税。可是税负高了,可山东缎的销量却没减,非但销量没减,税金还没涨。细细一查才知道,栾奕这厮又把山东缎的价格降了三分之一,一丈布匹的价格相当于10张神才纸,仅售200文钱。
要知道,布匹跟纸张可不一样,神才纸是消耗品,对于书香门第而言,一沓纸很快就能用完。可布匹却是不同,做出一身衣服来富人家起码能穿一年,穷人家则是数年,数年之后缝缝补补又数年,折旧率低得很。如此大规模廉价倾销,也就意味着江东的纺织业主很有可能在未来数年内没生意可做。
江东的纺织业主们愁的不清,很多逼于无奈只能关门歇业。
随后,栾奕开始大规模在江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