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部分(第2/4 页)
于禁就不是个忠贞之人,所以他在后来被关羽俘获时果断选择了投降。也正因为此晚节不保,落得一世的骂名。其实说起来,于禁的这个骂名来得有点冤,古时大战将领被捕后能够坚持忠贞之志,宁死不降的其实拢共就那么几个人,绝大多数都会选择请降,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反倒会被称之为良禽择木而栖。
举个最具说服力的例子——刘备,投了曹操、投吕布、投完吕布又投袁绍,各路诸侯都对他照顾有加,他不说报答各诸侯的厚恩,却屡次反叛。可是世人非但没有说他不忠不仁,反倒评价他胸怀大志。
除了于禁,演义里还有很多主动请降的事迹拿出来晒晒,比如“关云长义释黄忠”、“张翼德义释严颜”,再比如白门楼吕布被杀之后,张辽不也归了曹操?
由此可见,故事阵仗之中,背主而降十分常见,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毕竟,无论是古代还是后代,人们都知道生命的可贵。
然而,于禁之所以落得个背信弃义的结局,原因很简单,他为人很理智,但他的搭档——庞德有点彪。被关羽拿下后,庞德叫骂不止,很不识相,死活不肯归降。二人一个愿降,另一个愿为大义而死,原本顺理成章的事一经比较,于禁在道德层面上就落了下乘。再加上后来蜀汉政权被曹魏覆灭,而历史又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于禁不义之名便被史书板上钉钉了。
258再添猛将
在被王越擒获的瞬间,在近距离直面死亡的过程中,于禁想了许多。他想到了家乡年迈的父母,还想到了嗷嗷待哺的一双子女……他不想死。他望一眼城下,只见无垠的地平线头,数万根火把闪烁着漫天星辰般的亮光向沛县方向袭来——那是数万教会大军,他们在收到特战队的信号后,气势汹汹的杀了过来,一边奔跑一边发出震耳欲聋的喊杀声。
于禁知道,即便他不下令教会的兵马早晚也能破城,索性放弃抵抗,扔下手中的长枪,仰天长叹,“大事休矣!”随后喝令一众守城官兵道:“都给本将军住手!”
被特战队员杀的心惊胆寒的守城士卒们立刻停手,呆呆的看着于禁。特战队员也在赫拉克勒斯号令下停止挥舞锋利的神刀。
“立刻打开城门!”王越继续威胁于禁。
“都听到了?”于禁再度下令,“照他说得做!”他手下的一众亲卫各个对他忠心耿耿,十分担忧他的安危。为保主人无恙,一队人马推开拥堵的人群蹿进城楼,转动轮转,放下了吊桥。另一队人马则冲下城墙,责令门卫开启城门。
赵云率领圣殿骑士旅最先抵达城下,看到老赫用火把发出安全信号后,带领5000铁甲骑士率先入城,与特战队员一起给沛县守城官兵缴械。
教会中军随后跟上,将沛县牢牢控制在手中后,栾奕封闭四门,令众将缉拿陈登。张飞诸人搜查大半夜才得知,陈登竟在听说特战队登上城关后,第一时间便从南门逃出了城,往下邳方向去了。
栾奕顾不得惋惜错失良机,与郭嘉、贾诩连夜布置城防、安置物资、张榜安民,一夜不得清闲,第二日来不及休息便将于禁招了来。
望一眼帐内的阶下囚,栾奕暗暗赞叹,好一个雄壮的汉子,无愧五子良将之名。“一别两年文则兄过得舒心否?”
听栾奕跟自己套近乎,于禁冷哼一声,“休得多言,要杀要剐悉听尊便?”
栾奕心中偷乐,熟知历史的他深知于禁并非什么忠贞不屈之士,之所以此刻摆出一副任杀任刮的模样完全是为了维护自己的颜面。在这种情况下,只需给他留个台阶,他自然会借坡下驴,转投教会帐下。他装出一副析疑模样,道:“文则何出此言?在酸枣相识时,奕便觉得与兄一见如故,一项以好友相待。即是好友又如何能加害?”他三步并作两步跑下高台,亲手为于禁解开了身上的绳索。
他又知于禁双膝被王越刺伤,行动不便,大手一挥令下人把自己平日扮高人特制的轮椅推了出来,亲自将于禁驾到轮椅上。
于禁看着栾奕忙个不停,不由想起在十九镇诸侯讨伐董卓时,在酸枣大营与栾奕相识的场景。那个时候,栾奕已经成为大汉名动一方的博士、神将。
就是这样一个大人物,在遇见自己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时非但一点架子都没有,反倒毕恭毕敬,给人以角色调转的感觉。仿佛他于文则是大汉响当当的人物,而栾子奇却是垫在社会底层的百姓一般。
期间,于禁向栾奕询问了许多兵法韬略上的问题,栾奕只要有空便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无一例外做了详细回答,从理论到范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