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页)
有帐殿记文,文中称曹操有“雄伟不世之量”,在“皇纲紊绝,海内震扰,群雄并称”的时代“乘机奋策,啸咤驰惊乎其间”,是一位“挟持汉室,抗力三方”、“卒灭袁而阻权、备之强”的英雄。曹操建安七年(202)正月曾驻军谯县,下了一道《军谯令》,要求当地“为存者立庙,使祀其先人”。曹操死后,家乡人又为他立庙,也算是对其遗志的一种继承吧。
花戏楼则是一座清代初期的建筑,原为山陕会馆。在门楼和庙内的一座舞台上,分布有砖雕和彩绘的花草、禽兽等透雕。最引人注目的是舞台藻井四围的悬枋上彩绘有十八出三国戏剧,有不少是有曹操出场的,计有孟德献刀、击鼓骂曹、割须弃袍、战濮阳、华容道、蒋干盗书、阳平关等,多数是以出曹操洋相为主题的。在曹操的故乡后来也出现了对曹操“不敬”的艺术作品,这是一个有趣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值得加以思考。
曹操家族的墓群也在亳州南郊,《水经注·阴沟水注》对此有详细记载,如说曹嵩冢“冢北有碑,碑北有庙堂,余基尚存,柱础仍在。庙北有二石阙双峙,高一丈六尺,榱栌及柱,皆雕镂云炬,上罦罳已碎”。此外还对曹腾等人的墓作了著录。这一带至今还留有曹四孤堆等周围十余里的墓葬遗址。1970年后陆续对一些墓葬进行了发掘,其中的董园二号墓全系石结构,墓内长15.3米,宽10.2米,高3米,由甫道、前室、中室、后室、南北耳室、东西偏室组成,具有相当的规模。从墓葬中出土了大量字砖,字砖上刻有“为曹侯作壁”、“比美诗之比”、“曹腾字季兴”等字样。此外还出土有银缕玉衣、铜刀、铁戟、铁币、珍珠、金饰、玉饰等物。
曹操在亳州及其他地方留下的遗迹,为无数后人缅怀曹操业绩、研究曹操的生平和思想留下了极可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亳州人民对这些遗迹极为珍视,细心加以维护和修整,相信这些遗迹将与曹操的声名和业绩永存,在传布历史知识、弘扬民族文化方面发挥历久不衰的作用。
二“莫能审其生出本末”
关于曹操的家世,其说不一,特别是对曹操远古祖先的说法很不一致,就连曹操家人的说法也是互相牴牾的。其说主要有三种:
一说为黄帝之后。相传黄帝有个曾孙叫颛顼,颛顼有个孙子叫吴回。吴回的儿子陆终娶鬼方氏的女儿女嬇为妻,女嬇怀孕三年,孩子总生不下来。陆终最后只好用刀子剖开女嬇左边腋窝下,生下了三个儿子;又剖开右边腋窝下,也生下了三个儿子。其中的五儿子名安,赐曹姓,封在曹国。西周初,周武王将其弟振铎封在曹国,称为曹叔振铎(周天子称同姓诸侯为叔父),改封曹安的后裔曹挟在邾国。战国时,邾国被楚灭掉,子孙分散,其中有的在沛定居下来。秦末曹参曾为沛县狱吏,后佐刘邦灭项羽,封平阳侯,惠帝时,继萧何为相国。曹操即为曹参之后。持此说者除《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松之注引王沈《魏书》外,《三国志·魏书·蒋济传》注也说:“臣松之案蒋济《立郊议》称《曹腾碑文》云‘曹氏族出自邾’”。曹腾是曹操的祖父,其碑文称曹氏出自邾国,很可能代表了曹腾自己的看法。
一说为姬姓之后。曹叔振铎被封在曹国后数百年,即周敬王三十三年(前487),曹国被宋国灭掉,曹国国君的后人被称为曹氏,曹操即为这些后人之一。持此说者为曹操本人。《三国志·魏书·蒋济传》注:“魏武作《家传》,自云曹叔振铎之后。”曹操的儿子曹植赞同这一说法,曹操死后,他在《武帝诔》中说:“于穆我王,胄稷胤周。”稷,即后稷,名弃,相传为周的祖先,舜时为农官,别姓姬氏。
第一章少年行止(3)
一说为虞舜之后。魏明帝曹睿时,侍中高堂隆论郊祀事,认为魏为舜后,推舜配天。太尉蒋济反对这一说法,认为舜本姓妫,其后代姓田,不是曹氏的祖先,并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诘责高堂隆,指出“魏非舜后而横礼非族,降黜太祖,不配正天,皆为谬妄”。但曹睿却赞同高堂隆的说法,景初元年(237)在洛阳南面修筑了祭天的圆形高坛即圜丘后,曾专门下了一道诏书,明确声称:“曹氏系世,出自有虞氏,今祀圜丘,以始祖帝舜配。”到魏元帝曹奂被司马炎废掉时,《禅晋文》也说:“昔我皇祖有虞”,同他的叔伯兄弟曹睿(曹奂也是曹操孙子)站到了同一立场。
推测起来,曹操在世时其祖先可能就已经无考了。诸种说法大抵都为附会之谈,其目的不过是为了借此抬高曹氏的地位而已。
比较而言,曹操的曾祖、祖父和父亲的情况是明确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