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第3/4 页)
见时的情景,在朦胧的青辉下,少年鲜衣怒马,一笑倾城,从那时起,他便发誓对那人一生忠诚。后来他们经历过人世浮沉,然而无论世事如何幻变,唯有这份忠诚始终未曾变过,他愿意当冷月澜身边守护到最后的那个人。
思绪一定,陆铮便托紧身后的冷月澜,纵身一跃,投江而去。
即将赶到悬崖的姚伟业见状一惊,他立刻冲了过去,却只能看见大雾垂江,那两人已无影无踪,他暗道一声不好,立刻向身后的士兵命令道:“马上下山搜索熙王的踪影,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士兵们应了一声,立刻往山下走去。
姚伟业看着山下的朦胧雾霭,头痛地抚额:“这下糟糕了,我该如何向殿下和陛下交待?”
烟山空翠,飞鸟漫天翔翥,仿佛刚才那悲壮的一幕从没发生过,只有拂过悬崖的风带着些许悲声。
作者有话要说: 第二卷已经完结了,江南的部分到此为止,故事剩下最后一卷。
某飞看了亲们的评论,发现看这篇文的人大多是从《帝王业。天下安澜》跑过来支持的,谢谢亲们,某飞非常感激,群抱一个~~~最后顶锅盖跳跑~~~~☆、犹有未归人
北辰仁康六年九月
五行山位于昔日的赤涣国最东面,此山藏在两座山后面,终年被迷雾笼罩,沟壑幽深,山中更有众多毒蛇猛兽,让人避之不及。
因此地终年无人踏足,便成了赤涣遗族的藏兵之处。与北辰望月山不同,五行山从山外便开始设岗哨,山中更是处处设防,守备极严。
此时在山颠传来一阵琴声,声如孤雁长鸣,每一次弄弦都带着挥之不去的牵挂,悲凉的琴声在空旷的山谷回荡,却难以尽诉抚琴之人心中的悔恨和苍凉。
朱逢时站在后面看着坐在凉亭里抚琴的萧段,他仍是一身白衣,十指在琴弦上灵活地游走,一张俊美的脸紧绷如雕塑,脸色苍白而疲惫,显然已很久没好好休息过了;最让人心酸的是他那双眼睛,漠然而空洞,仿佛失去了魂魄一般。
自冷月澜投江自尽之后,萧段便魔怔了,他调回了所有人马在淮河附近搜索冷月澜的下落,当时几方人马都在寻找冷月澜,淮河两岸人仰马翻,但淮河连接北辰、南岐和西丰国,要找起来不容易,他们至今仍无消息。
当日郭长风接到冷筠的密旨之后,很快便回去集结光锐营的残兵,全军缟素和南岐军大战了一场,打得翻天覆地,最终抢回了冷筠的尸体。
后来渐渐传出冷月澜投江自尽的消息,原本打算拥立冷月澜的将士们没料到事情会发展成这样,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消息传来的那夜,光锐营所有将士号哭了一夜,并对迫得冷月澜自尽的南岐军恨之入骨。
虽然北辰相继失去了冷筠和冷月澜,但毕竟还没见到冷月澜的尸体,原本心思各异的将士在那时异常团结,一边抵挡外敌,一边派人沿着淮河搜索冷月澜的下落。
后来南岐又陆续增派了数万援军,企图趁着北辰风雨飘摇之际一举击破。
冷月澜生死未卜,帝位不能一直虚悬,于是在寻找了一个月未果之后,郭长风写信回京请求各元老大臣早立新君。
当消息传回京时,京中乱成一团,当时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只有冷筠未满周岁的儿子冷阳,于是众大臣商议许久之后,选出了三位大臣共同辅政,直至新君成年为止。
虽然南岐来势汹汹,但北辰倾全国之力抵挡,人人奋战,把南岐军挡在安陈,不能寸进。
那段时间里,萧段几乎在淮河两岸掘地三尺,依然寻不到冷月澜,他整个人像丢了魂一样,不眠不休地搜索,因体力不支而昏迷了好几次。
冷筠已死,而萧段的谋逆之罪又是冷筠亲定,因此无人敢平反,通辑令一直未解除。朱逢时不能让他在北辰久留,便极力劝说他派人在南岐和西丰国搜索。
那时候萧段的人马已引起北辰军和南岐军的侧目,萧段无奈之下,不得不撤出北辰,回了赤涣遗族的据点五行山。
直至如今,萧段仍未放弃寻找冷月澜,他派人在南岐和西丰国的淮河岸边悄悄搜索,日复一日等着消息,却总是一次又一次失望,他终日活在焦燥和悔恨之中,整个人瘦了一圈。
看着这样的萧段,朱逢时突然希望冷月澜能活着,否则,他不敢想像萧段将会变成什么模样。以前的萧段虽然性情冷漠,但至少充满生机,但如今,却与行尸走肉无异。
想到这里,朱逢时忍不住叹息一声,慢慢走近萧段。
一曲罢,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