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部分(第3/4 页)
清军粮饷缺乏保障,在弹尽粮绝时攻到敌人国都前,竟无力攻城。缅军趁机发攻,清军就节节败退,明瑞也在突围战中身亡。
尚书大臣舒赫德上奏,“臣曾经奉命赴西南边陲实地考察,臣认为对缅用兵有‘五难’”。
乾隆口气不善道:“哪‘五难’?”
稍微有点眼力价的人都能看出来乾隆心情不佳,可舒赫德还不怕死地火上浇油,“办马,办粮,行军,转运,适应。臣认为此时征缅实无胜算可言。”
乾隆当即震怒,拍了桌子道,“这像是一个泱泱大国的尚书说的话么?朝廷拨款出饷,养兵买马却养出一群废物!
众大臣齐齐跪下,现在缅甸就是一个烫手的山芋,谁接了谁不是碰一鼻子灰。
乾隆缓了缓火气,喻示,“筹办剿缅匪事宜,必须重臣前往调度,定要雪洗辱国之耻!”可谁又能堪当如此重任?皇上烦恼地闭上眼睛,轻轻抚弄着太阳穴。
“臣愿为皇上分忧!”
乾隆幸喜地睁开眼,看着下面抱拳而立的永宁,眼中闪过一丝欣慰。永宁的确是个不错的人选,骁勇善战,在平复准噶尔部时,曾经立下战功,已经有了一定的指挥作战经验。
“儿臣也愿为皇阿玛分忧。”
与此同时,另外一个声音响起。乾隆转头看向三贝勒永璋,不禁有些为难。去年永璋的身子还犯过旧疾,只怕西南边陲的险恶地理条件会让旧伤再次复发。
这时候,大学士傅恒站了出来,禀道:“臣愿领命出征。”
乾隆大喜,的确,傅恒是最适合的人选。傅恒办事用心,用军得当,深得乾隆的欢心。早在乾隆十九年,准噶尔部发生内讧,于是皇上打算乘机发兵,彻底解决准噶尔的问题。可满朝文武都持反对意见,只有傅恒一人支持这个决策。乾隆一咬牙,还是决定出征,并且在当年六月,清军在准噶尔之战中取得全面胜利。这时,乾隆便不由地回想起这位眼光独到,力排众议的功臣。
乾隆相信傅恒的眼光,更相信自己的眼光,于是他立即封傅恒为“威远大将军”,永宁为前锋,并钦赐御扇一把,上书:炎徼炽烦暑,军营区画频。大端应释记,细务不辞亲。世人谁知我,天边别故人。勖斯风到处,扬武并扬仁。
傅恒接过扇子,心中一片激荡,“世人谁知我,天边别故人”这句话让他尤为感慨。皇上对他自称“我”,足见其圣眷浓浓。
乾隆颁布了册封后,众大臣纷纷退出乾清宫,永宁踌躇着是否要和伊莎说一声,这一去可能没个三五年回不来。傅恒看透了他的心思,走过去拍拍他的肩道:“出征前我会禀明皇上赐伊莎姑娘做我的干女儿。我府上虽然比不得皇宫,但是好歹自由些。伊莎姑娘不是喜(霸气书库…提供下载)欢自由么?这也算是给她的福利。你放心,在我府上定不会亏待她的!”
永宁诧异地看着傅恒,真是无限感动。他立即抱拳道:“大恩不言谢!”
“起来吧,”傅恒笑道,“好好去道个别,此战凶险万分……”其实傅恒自己心中也没什么底,可又不能泄了底气,于是补充道,“所以我们要多多探讨,找出以前败兵的症结所在,力求旗开得胜。”
永宁亦是表情凝重地点头,他知道这仗可不好打。
傅恒安慰地笑了笑,“好了,别苦着脸。开心点,好歹皇上也封你做了前锋。”
永宁苦笑,“这前锋还真不是一般人能做的。”
两人郑重道别,永宁径自朝着伊莎的住所走去。
伊莎忙活了一天,回到屋子时才发现永宁靠着椅子已经睡着了。她不忍心上前推醒,可能永宁为了缅甸战乱已经苦恼了许久,道现在终于有了些眉目,虽然说这眉目不是伊莎所期望的。
时间漫漫流淌,伊莎静静地坐在对面的凳子上,双手托腮,目不转睛地看着永宁。慢慢地用目光描绘他如剑的长眉,纤长的睫毛,挺拔的鼻梁……永宁动了一下,悠悠转醒,朦朦胧胧地看到伊莎坐在对面,睡眼惺忪地问道:“什么时辰了?”
“差不多申时一刻。”
“我睡了这么久?”永宁望望外面的天色,语气有点埋怨,“你怎么不叫醒我?”
“我舍不得,因为很快就看不到了……”
永宁的心突然跳漏了一拍,他有些不敢看伊莎,低垂着眼问:“你都知道了?”
“是的,”伊莎笑叹,“这种好消息传得特别快呢。”
永宁默了一下,仍旧忍不住问道:“你会不会埋怨我太冲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