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3/4 页)
上走得东倒西歪了,不禁一扫离愁,绝尘而去。
可惜,天若有情天易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没过几年,就发生了“乌台诗案”,苏轼被抓入狱,苏辙也因受牵连而日子难过。但苏辙不仅未有丝毫怨言,还将哥哥的家小接到自己家中安顿,并一再上奏神宗皇帝,欲学汉代“提萦救父”典故,愿免一身官职为兄赎罪。
元丰二年(1079年)12月,“乌台诗案”终于结案,苏轼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苏辙也被贬为筠州监酒。《蓼花洲闲录》记载,苏轼出狱时,苏辙来接他,特地捂住自己的嘴巴,提醒他对这次“口舌之祸”引以为戒。随后,苏辙在小客栈里为他饯行。时值隆冬,寒风凛冽,苏辙拿起筷子,吃了几口面条,心中凄苦,难以下咽,连连停下。而苏轼重见天日,早将入狱的悲痛扔到爪哇国去了,狼吞虎咽地吃着面,完了拍拍肚皮,大呼“好,好”。苏辙脸色一变,一边向仔细四周查看,一边急忙暗示苏轼要“三缄其口”,不要深谈。苏轼喏喏点头。
饭毕,霜色仍浓,苏轼带着儿子苏迈骑马离去,回首看到子由拉着家小几十口人,站在郊外远远地望着自己。他心里一酸,想停下来,想再跟弟弟叙叙旧,马却飞跑起来,苏辙的乌帽渐渐淡去,终至不见。
苏轼微叹一声:此生,还能实现与子由“对床夜雨听萧瑟”的约定吗?
原来,苏轼少年时,读到韦应物“宁知风雪夜,复此对床眠”的诗句时,十分欢喜,立刻与弟弟约定,年老后,一定要“夜雨对床听萧瑟”。“夜雨对床”的约定,后来在两人的互答诗词中不断提起,如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任颖州知府时,还作了《满江红?怀子由作》寄给苏辙:
“清颍东流,愁目断、孤帆明灭。
宦游处、青山白浪,万重千叠。?
孤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雨听萧瑟。
恨此生、长向别离中,添华发。?
一尊酒,黄河侧。?
无限事,从头说。?
相看恍如昨,许多年月。?
衣上旧痕馀苦泪,眉间喜气添黄色。
便与君、池上觅残春,花如雪。”
然而,人生到处萍飘泊,偶然相聚还离索,二苏兄弟的“夜雨对床”之约终成画饼。1102年,苏轼在常州逝世,葬在河南郏县小峨嵋山。其后,苏轼儿子苏迈、苏迨等生活艰难,虽然当时苏辙遭到贬官减薪,日子也甚节俭,但他毫不犹豫地倾力相助,两房大小近百余口聚居一处,终于度过难关。1112年,苏辙临终时,命子孙将其遗骨安葬在兄长身边,此墓地逐有“二苏坟”之称。
如此,兄弟二人庶几成“夜雨对床听萧瑟”之约?
据说,四川眉州的三苏祠里,那棵苍劲的荔枝树是苏轼亲手种植的。当年,他一边植树,一边祈愿说:但愿自己退休后,能回到这里,和弟弟一道在树下乘凉赏月、弹琴论诗、听风观雨、饮酒欢歌。
苏轼已乘黄鹤去,白云千载空悠悠!但当年的荔枝小苗,如今已经长成参天大树,枝繁叶茂,绿荫婆娑,仍在千年后迎风招展,笑对游客,笑对风雨!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苏轼:明月几时有(2)
元丰五年(1082年),是苏轼贬谪黄州的第三年。他已经48岁,两鬓斑白,眼角布满皱纹,但精神抖擞,目光炯然。他经济拮据,衣衫简陋,完全如农人一样,忙于采摘野菜、赤脚耕田,家中时有人为穷苦而泣不成声,泪水长流。
这年七月之夜,干了一天农活的苏轼想歇息一下,就离开小屋,与朋友泛舟来到赤壁,漂浮于白茫茫的江面上。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苏轼坐在船头,慢慢喝酒吟诗,时而击节高歌,时而拍手大笑,心情极为愉悦,恨不得乘风归去,羽化而登仙。
突然间,平静的江水涌动波澜,涛声怒吼,月光之下,只见千万朵雪白的浪花,如千军万马般掠过岸头,声势震天。苏轼遥望着默立千年的赤壁战场,倏地想到当年二十出头的周瑜,已能统兵打败曹操的百万雄师,而自己呢?年过四旬,功业无成还遭贬,岂不惭愧?
于是,他倒了一杯酒,一饮而尽,填了一首《念奴娇 赤壁怀古》,既缅怀英雄周瑜,也抒发自己年老无成的感慨: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