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3/4 页)
结果的进攻,虽然它只延续了两天。两天后的1945年12月4日到14日,参加绥远战役的各路人马便奉命撤出对绥远、包头二城的包围,绥远战役由此宣告结束。收兵锣槌同样还是贺龙敲下去的。
第二天黄昏前,贺龙让人把自己扶到一个高坎子上。他要亲自观察一下战场形势。望远镜里,城头守敌的火力不紧不慢,但攻城战士仍旧一片一片倒下去……这情景一直像块千斤巨石压在贺龙心头。
瞬间战栗中,贺龙产生推翻这块巨石的念头。就此罢手?那不等于是半途而废吗?两次攻城加一起,有上千名烈士啊!这么大的代价尚无结果,中央战略意图仍没实现,影响到全局哩!可是,继续攻下去有把握吗?天寒地冻,部队连个避风的地方都没有,病员日增,许多干部战士都是带着病上阵啊!再攻下去,被动处境会越来越严重。贺龙眼前浮现出无数冻得红里透紫的脸膛、红里透紫的双手,那些手和脸上到处打着裂口、血肉模糊的战士;那些淳朴如同骆驼草似的期盼与渴求的眼神,他们有的已长眠在这座陌生的城下,有的还正把热腾腾的生命投向血腥硝烟。憨憨的面容一一从贺龙心头闪过,像影子似的,像灯火似的,像繁星似的……贺龙的心怦怦跳着,他要推翻这块巨石,他终于将它推翻了!
全国解放后,曾对傅作义起义起了重要促进作用的董其武先生,有一次在北京与贺龙相见。董原系傅部第一○一师师长、第三十五军军长。往事缕缕,扯不断理还乱,两人一聊就聊起绥远战役。董其武说:“贺老总啊,你当时指挥得的确高明,很快决定撤退,不攻包头了,那是非常正确的。假如再攻下去,非得吃大亏不可。那时我们部队的工事里面生着火炉,枪炮口都标定了方位,是以逸待劳,又有优势装备,弹药充足,怎么好攻下来,包头城一面是山坡高地,一面是平坝子。我们部队据守在高处,给周围城墙泼了很多水,冻得又滑又硬,不好接近。所以你果断地下令撤退,非常英明。”贺龙听了,好久没有言语,只是微微笑着。那笑就像一池秋水轻轻泛起的涟漪,慢慢散去。
第七章 突围与包围(1)
中原突围箭在弦上,军委决策“胜利第一”
进入6月,蒋介石再没耐心了,他决心用193个旅(师)约160万人,也就是占国民党全部正规军80%的兵力,向中共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协议算个屁!”蒋介石怒气冲冲地对参谋总长陈诚等人吼道。他将案头《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等一大堆文件厌烦地推到一边,自负地梗直了脖子说:“共产党没有资格同我讨价还价!我已同马歇尔谈妥,通过他向中共发出最后通牒。共产党军队必须立即撤出陇海路以南、胶济路全线以及东北大部地区……是时候了,拖得越长越不好办!要速战速决,力争在3至6个月内,首先消灭关内共产党军队,然后解决东北问题。”
六十年后的今天,连中学生都明白了,蒋介石输就输在他只看到军事上的强势,而没有把民心、军心的向背这些政治因素考虑进去,所以必将重蹈历史上许多败军将帅的覆辙。这一笔是蒋家王朝的教训,也是留给所有中华子孙意味深长的启迪,尤其是那些打算在政治、军事上弄潮的人。Ф米Ф花Ф书Ф库Ф ;www。7mihua。com
就军事方略而言,老蒋的这番话作为豪言壮语提出未尝不可,落到具体军事部署上,却显得不那么切合实际。陈诚私下与国防部长白崇禧交流看法时,就不约而同地提出疑问。但是,蒋介石的豪气一如大河流水,加之附议者甚众,谁能阻止得了?当然,谁也不想阻止。为了使这股豪气贯彻于全体,特别是那些将与共产党军队一刀一枪直面交锋的基层人员,蒋介石专门来到各绥靖区政工主任和特种兵营以上军官会议上作了一次政治讲话,给他们“注射鸡血”。他说:“诸位不用担心,政府有绝对把握。我们有盟邦的支援,有空军、有海军,而且有重武器和特种兵,如果能配合得法,运用灵活,就一定能速战速决,把奸匪消灭。”
在延安这边,接到美国特使马歇尔的通牒,毛泽东就知道一场大战正如自己所料已无可避免。那时候蒋介石有底气呀,总兵力430万,接收了日军100万人的全部装备,更何况还有美国援助,光是1946年上半年美援价值就达13。3亿美元。此外,美国人还直接为国民党空军装备飞机936架,移交海军舰艇131艘。从抗战结束到1946年6月,由美国海运、空运到内战前线的国民党军多达54万人,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操着浓重的乡音说:“人家人多、枪多、飞机大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