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1/4 页)
《学习改变命运》
作者:佚名
第1节:前言:六年的努力值得
前言
今天含泪播种,明日欢呼收获
今天,对高考的批判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但我却始终对它保持着一种崇高的敬意。
2000年的九月,我乘上了奔赴北京的火车,开始了全新的人生之路。在火车上,我默默的想,在中国这个960万平方公里,拥有十多亿人口的国家,是什么东西给了我……一个来自大西南偏远小镇的孩子……到这个国家最大的城市、它的首都发展的机会呢?也就是高考啊。我呆呆的坐在窗口旁,无数的山山水水在窗口中飞驰而过,从南方的苍翠到北国的荒凉,襄樊、洛阳、郑州、石家庄……都已被抛在身后,而我的记忆,也都像这窗外的风景一样,在脑海中一幕幕飞驰而过……中学的六年,自我觉得过的非常郁闷、也很辛苦,但如今想起来,付出终于有了回报,六年的努力是值得的。
我来自一个小乡村,家庭情况很一般,从乡村小学到镇里的初中,从镇里的初中到县城的高中,再到祖国的首都读大学,一步一步走过来,没有什么可以依靠的,所能依靠的只是自己的辛勤、努力和汗水。我读中学的时候,常常有身边的同学问我:“我看见你成天该打球的时候打球,看课外书的时候看课外书,玩的时候跟我们一起玩,却总是考的比我好?”言下之意,我似乎就是天生聪明,没办法,只能考那么好,而他们则无论如何没有办法学好了。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答案是,他们只看到我跟他们一起玩,却没有看到我没跟他们一起的时候做了些什么。我在没有玩的时候,怎样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在遇到考试不理想等挫折时怎样自己鼓励自己,用什么样的方法学习,即使是在跟大家一样坐在教室里埋头做题的时候,我的想法也会与众不同。我所以能比别人学的更好,不在于玩的时候跟大家有什么区别,而在于学的时候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举个例子,我在做数学题的时候,总有一个习惯,每当碰到我做不出来的题的时候,我就对自己说:“这么难的题目,连我都做不出来,别人自然更做不出来,不用害怕。”遇到难题花了很多时间才做出来的时候,就对自己说:“这么难的题目,居然被我做出来了,这么巧妙的方法别人肯定想不到,嗯,这下又比别人多拿了十多分。”遇到很简单的题目,很快做出来了,我就想:“哎呀,这么简单,看来这次考试我是非考高分不可了。”总之,每做一道题,我就这样从各个方面鼓舞自己,这样,一张卷子做下来,不论难易,我都自我感觉非常良好,越做越高兴。而有的人则正好相反,碰到容易的题目,他做完了,老想着:“这么简单,别人一定比我做的更快,我说不定落后了。”碰到难的题目,就满头大汗,觉得这下完了,别人肯定都会做,唯独自己不会,而且紧张得连后面得题目也做不下去了。
再比如,同样是看书,很多同学就是像完成任务一样一遍一遍的看了,多看一遍少看一遍似乎没有什么差别。而我看书则每一遍都会有不同的侧重,预习的时候重在全面了解,学习的时候重在把握重点难点,复习的时候重在运用和记忆,虽然看得遍数可能比别人少,但得到的东西却比别人多。经常有人惊讶的问我:“你怎么知道那么多东西,哪里来的时间看那么多书。”其实我看书的时间并不比别人多多少,甚至说,我看的书也并不比别人多多少,只是由于方法得当,看的东西很多都能记得牢、用得上,如此而已。对此,我在书中有非常详细的介绍。
这些差别,看起来很微不足道,但如果你能在这些小问题上不断改进,日积月累,取得的进步将是十分惊人的。进入大学以后不久,就有人请我去给中学的孩子们讲讲自己六年学习的心得体会,我很爽快的答应了。由于演讲的效果不错,就不断的有人邀请我去做报告。从此,我就一直在全国各地巡回演讲,讲高考、讲学习,也讲一些人生奋斗的道理。五年过去了,从小心谨慎的拿着讲稿读,到现在面对数千人的场面侃侃而谈,五年的演讲经历令我获益匪浅。并最终将五年的演讲成果加以总结,写成了本书。
我想,我写这本书,无非是想告诉大家:
我们不应该将“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对立起来,在很大程度上,“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是一致的。成绩是个人素质的体现。学习能力本身就是最重要的素质。在我看来,学习不仅是读书、听课、做题那么简单,它是一种能力、一种素质,它需要正确的方法,需要良好的心态。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