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第1/4 页)
由于锦衣卫是皇家鹰犬,跟内廷多有往来,所以郑旺就托妥氏兄弟走走太监的路子。妥氏兄弟果然替他联系上了乾清宫太监刘山{21},过了一段时间,刘山传递消息,竟然说郑旺的女儿找到了,确在宫中:“其女今名郑金莲,现在圣慈仁寿太皇太后周氏宫中,实东宫生母也。”{22}据说刘山不光说了这些话,同时还交给郑旺不少诸如衣物、布绢之类的东西,称系郑金莲对其父的赏赐。这郑旺本意恐怕也并非寻女,他没有提出见女儿的要求,而是拿了这些东西回去就四处显摆,张扬自己是“皇亲”。这下可不得了,郑村镇出了一个“郑皇亲”的消息不胫而走,轰动京城,远近攀附者蜂拥而至,抢着送礼、巴结。而另一个后果,则自然而然引起有关朱厚照并非皇后所出的议论,这种怀疑民间原本一直就有,现在因为郑旺事件便好像坐实了似的。
不久,“郑皇亲传奇”终于传到弘治帝耳中,帝龙颜大怒,当即开动专政机器,将郑旺、刘山一干人等下狱,定为“妖”案———转换成现代语,案件性质约摸相当于“现行反革命”。
该案疑点突出。皇家档案藏头露尾,稗史间则出入极大,故其真相无可明。据我推断,郑旺其人实不值一哂,无非是一个明代市井“碰瓷”者,就像今日胡同里专门制造事端、讹人钱财的无赖,穷极无聊而冒险,不计后果以求一逞。
但朱厚照身世之疑却不因郑旺的无稽而消融。
疑一:弘治十七年“妖言案”结案,《罪惟录》载,这年秋天,“奸人刘山伏诛”{23}。只杀了刘山,没有郑旺。据说弘治皇帝对此案有如下批示:“刘林【即刘山】使依律决了……郑旺且监着。”{24}“且监着”就是关在牢里,既不杀也不放。为什么?当时,有人就提出“若果妖言,旺乃罪魁,不即加刑”,从犯刘山反而被处死,个中情节“尤为可疑”{25}。弘治不欲郑旺死,此实可玩味。杀刘山,理由很充分:家奴逆主,何时何地皆当杀之,所以把刘山杀掉,总是不会错的。郑旺呢?可以杀,也可不杀,关键系于弘治未来打算怎样做。杀掉郑旺,就意味着封死了有关朱厚照生母的议论,让事情到此为止;不杀郑旺,弘治皇帝显然给自己留了后门———一扇通往为朱厚照生母正名的后门。不过,这扇后门弘治并未来得及用。他料不到,翌年,年仅三十六岁的自己竟会撒手西去。老天爷给他的时间不足以去打开这扇从现实到情感都颇为沉重的后门。弘治这番苦心,聪明人是不难体会的。他死后,朱厚照继位,照例大赦天下,主办“妖言案”的刑部尚书闵珪乘机将郑旺释放,有人提出此等大案主犯之赦免与否当请示今上,闵珪则打马虎眼,说凡大赦令没有明确列出不准释放者,可以不请示(“诏书不载者,即宜释放”)。闵珪的处置很聪明,一来他明显对先帝当初的心迹深有领悟,二来如今先帝已逝,把郑旺杀掉吧,有违先帝本意,继续关下去则既无了断的可能,也许还徒增今上烦恼,所以只能放,不声不响地放!然而,那郑旺却是一块“泼皮牛二”式的滚刀肉,捡了条命非但不叫声“惭愧”,反倒再次搅事。可能他也不傻,也从弘治的蹊跷处置上猜出朱厚照非皇后所亲生的传言绝非空穴来风,因此“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穷到他那份儿上,赌就赌了,赌赢闹个国丈当当,赌输就“砍头不过碗大的疤”。正德二年十月,他除了再次散布自己女儿是皇上生母的说法,还冲击紫禁城,道是前来上访,面奏皇上“国母见幽之状”———自然拿下,二度投入刑部大狱。这次他就没那么幸运了,已是正德皇帝的朱厚照二话不说,结果了他的小命。正德杀郑旺跟弘治不杀郑旺一样有道理。首先,正德刚接班做皇帝,稳定压倒一切;其次,新帝践祚,正要借重太后,用沈德符的说法:“时孝康【张后谥号】与武宗母子恩深,岂有更改之理?”{26}这郑旺不是瞎捣乱吗?再次,子不言父过,弘治倘若亲自正本清源是一回事,由朱厚照来翻这个案子就是另一回事,就是往先帝脸上抹黑,就是不孝。最后,这有关朱厚照的出身、血统,他不是明朝开国以来唯一的“皇嫡长子”吗,如果生母从张后换成别人,就不仅失去这身份,且势必沦为毫无名分的“宫人之子”。所以这个郑旺弘治虽不曾杀,但落到正德手里,后者一定要对他说:“你死定了,而且会死得很难看。”
txt小说上传分享
朱厚照:一不留神当了皇帝(8)
疑二:《治世余闻》记述,编修王瓒当时奉命在大内司礼监教书,一日教完书出来,经过左顺门时看见有人被严实地裹在“红毡衫”(厚毛所织大氅之类)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