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3/4 页)
(崇祯十七年)3月,以李自成为首的农民起义军直入北京。崇祯帝在煤山(今景山)上吊自杀,宣布了明王朝的崩溃。
袁崇焕在抗击后金战争中保护人民安全的功业是值得肯定的。他做官廉洁,当朝廷抄他的家时,发现他当了这么大的官却家无余财。他与大多数只知贪财升官的人不同,他把全部心力投入复辽的事业。他在关外作的一首《边中送别》诗,正是他心灵的写照:
五载离家别路悠,送君寒浸宝刀头。
欲知肺腑同生死,何用安危问去留。
杖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
故园亲侣如相问,愧我边尘尚未收。
袁崇焕活着的时候受到人民的爱戴,正直的人都信任他为国的忠诚。他入狱后有一个叫钱家修的官员向崇祯帝上奏,表之愿意代他受罪罚。一个叫程本直的平民到宫门递了一件为袁崇焕辩白的“白冤疏”,说若杀袁崇焕,他愿意同死。关外的百姓和将士,天天有人到孙承宗那里痛哭诉冤,要求救护袁崇焕,宁愿用他们自己的生命代替他受刑。袁崇焕的部下余义士冒死偷出袁崇焕的头颅,掩藏在自家后院。从此,余家世代为袁崇焕守墓。这块墓地位于北京广渠门内,人称广东义园。南明永历年间,朝廷为袁崇焕昭雪,冤情真相大白于天下,袁崇焕墓得以修缮,余家义举受到世修的钦敬。
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春,北京市议迁城内墓地,叶恭绰、柳亚子、李济深、章士钊等四位爱国人士联名上书毛泽东主席,指出人们虽推崇袁崇焕的历史功绩,“但或不知其祠,墓即在咫尺”,提出“兹当提供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之际”,希望将袁崇焕祠墓“特予保全,并加崇饰,以之观感”。毛泽东主席立即批示北京市市长彭真,同意袁崇焕祠墓“应予保存”。因此,袁崇焕祠墓不但未迁,北京市市政府还拨款修饰。
现余家守墓的是余义士十七代后人余幼芝一家。余家世代守墓,历三百余年,乃世间罕见。一位美国记者对余幼芝说:“我们美国历史才有二百多年,而你们余家人为袁崇焕守墓已经三百七十年。这种精神真令人敬佩。”
是啊,这的确令人敬佩。是精忠报国的大义,是战场凯旋的荣光,是千古奇冤的刺痛,还是食肉寝皮的寒心?总之,令人叩首,更令人扼腕。袁崇焕,恐怕是最令后人情感纠结的广东人吧!他也是广东人中最挺拔的一个身影!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广州十三行:(1)
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
于是,中国产生了一个强硬派人物林则徐,广东禁烟、虎门烧鸦片,威震中外!
于是,出现了洪秀全,一位广东郊区的落第书生,利用教会而组织中国千万大众揭竿而起,几乎把清王朝推倒!
于是,出现了孙中山,一位广东香山县的归国华侨青年,组织了兴中会,后又发展为同盟会,于是一口气把清王朝推翻了!
在中国风云变幻的半个多世纪中,广东可说是一个重要的舞台,而在全国大舞台中出色表演的重量级人物林则徐、洪秀全、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廖仲恺等也是这个舞台上十分重要的角色。
在中国风云变幻的半个多世纪中,广东可说是一个重要的舞台,而在全国大舞台中出色表演的重量级人物林则徐、洪秀全、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廖仲恺等也是这个舞台上十分重要的角色。
令中外人们眼睛为之一亮:康熙大帝与中国一百多年对外开放门户……广州十三行
历史的车轮进入17世纪之初,太平洋上闯来了载着大炮和洋货的巨轮,乘风破浪的大船带着那些红头发和蓝眼睛的人种,他们用望远镜窥见了世界东方还有这么一片*的、物产丰富的国土,这么一块可让他们倾销产品的市场……他们垂涎三尺了:OK,China,我们终于找到你了!
(一)
17世纪之初,大清皇帝心头压了一块心病……占据福建一带的郑成功这家伙时不时举兵犯进。直至1662年(顺治十八年)2月1日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后,穿着明朝官服,竖起明朝旗帜的郑成功儿子郑经还以台湾为反清复明的基地虎视眈眈地窥视着大陆上的大清王朝。
也就是郑成功收复台湾这一年,康熙继顺治当了皇帝,他立志要把中国一统天下,不平定台湾,誓不罢休。
康熙大帝,即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在中国史上赫赫有名,堪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并称。他8岁即位,14岁亲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