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第3/4 页)
口,“朕就是喜欢你这个性子,从来不拍朕马屁,你好说是遇见朕,要是先帝,不得杀你多少次。” 柳宝听见谈及先帝,便是不一言,什么事该说,什么事不该说,他是明白的。 皇帝陛下惆怅开口,“朕当年做的选择,于国于民朕都没有半分亏欠,反倒是这些年,朕每每想起,都觉得亏欠了他。” “朕有的是这个大楚,可他有的,朕都给他弄没了,他为朕出生入死,到头来,可就是这样一个结局。” “所以,出了这么大的事,换做旁人,早让朕砍了一百次头了,唯独他,朕不仅不杀他,还在找机会重新启用他。朕做的仁至义尽,他还要逼朕,你让朕怎么做。” “朕和他相交十数载,削了他的爵位,叫朕如何忍心。” 柳宝轻轻开口,“军侯要不是如此有情有义,想来陛下也不会如此在意军侯。” 皇帝陛下看了眼柳宝,拿出一枚玉佩,细细把玩,微微失落说道:“朕此生怕是不能在和他把酒言欢了。” 柳宝看到皇帝陛下这个样子,嘴唇动了动,也没说出什么话。 皇帝陛下喃喃道:“朕没错,如果再让朕选一次,朕还是会这样选,不过朕还是会后悔,会觉得亏欠他。” “不过他为了一个女子便可置天下于不顾,朕早该想到的,他对子衿的感情,还是怪朕没有看住子衿,让她出了这陵安。” “要不是朕,事情又如何到了今天这个地步,朕又如何会失去这个好兄弟。” “都怪朕,怪朕啊。” (本章完)
第56章 赴国事
(一个事,手机阅读的读者希望关注话题圈,电脑端希望收藏一下,谢谢啊。) 年后的第一天早朝,就让群臣心里一阵乱颤,把过年之后还未散去的气氛冲淡几分。 南唐毗邻大楚是不假,可这些年一直都是安安分分,双方不相往来,边疆也没有战事生。 多年前那场国战,南唐、大魏、北汉三国联手攻楚,猝不及防的大楚开始是吃了个大亏。 可等大楚反映过来以后,战事基本上就开始由大楚主导,到收官阶段,北匈南下突袭了在南方失利的北撤的北汉残军。 本身就元气大伤的北汉就这样轻而易举的北匈所灭,而北匈趁大楚与南唐诸国还在乱战,仍然不死心,还想南下。 却不想,紧邻北汉的大魏皇帝一改往日作风,把将要南下驰援的军队调到北境与北匈对峙。 虽说最后大魏灭国,但世人后来谈及大魏皇帝的时候,还是会忍不住称赞一声。 至于大楚,当时也放弃了找南唐的麻烦,调军北上,接纳大魏北汉遗民。 在北境,让北匈国这些年不得跨过北丈原一步,南唐作为当时那场乱战唯一的幸存者,这些年来一直是安分守己,不敢有任何动作。 可到今天,群臣看到这封来着南唐的国书,都是有种不好的预感。 礼部尚书吴离和户部尚书苑庄虽说在新法施行的态度上一直不和,但彼此对视一眼,仍然是在对方眼中看出了几分担忧。 吴离的目光在朝堂上扫视一圈,宰辅大人仍旧是一脸淡然,并无半分忧虑的样子,等到吴离看向兵部那几个老货的时候,也是一脸无奈。 这几个人,人人脸色红润,一双绿油油的眼睛直勾勾的盯着皇帝陛下。 吴离心里默默一叹,这些老货轮军功不及王侯,可仍旧是有赫赫战功的武人,让他们在陵安本本分分的上朝和枯坐兵部早让他们厌烦了,好不容易碰到有可能打仗的局面,这一个个自然是希望陛下大手一挥,让他们领兵出征,哪里还有些忧虑的想法。 吴离摇摇头,平素里六部官员一有空缺,哪个不是拖关系找门路想补上去,可唯独这兵部,一但有了空缺,要在功勋不差的军伍里找人顶上的时候,便成了最大的难题。 一个个都说什么边疆不稳,没有戍边的将军们就一个劲的说什么军纪败坏,军心不稳,他们离不得要在军中为陛下分忧。 到最后,也只有那些军功相对不高,资历相对不深的军官被调到陵安入兵部任职。 人人都将入兵部任职当成了个烫手山芋,人人避之不及。 其实说来也是,一旦入了陵安,不能打仗不说,还要处处小心,上要应对天听,下要小心朝臣算计。 不说其他,论品阶,兵部尚书仍不算陵安第一字号军方大佬。 除了在军中的几位王侯之外,在陵安仍然有数位王侯,王侯之上的四大军侯更是全数都在陵安。 想到这里,吴离心里微微一怔,大楚规定只立四军侯十二王侯的祖制,旁人就算有心,也不得上位,可如今天军侯被废,这空出的位置,要争的人怕是不少。 是故这些老货才一个个像看见小媳妇一样看着皇帝陛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