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1/4 页)
荣禄:以子之大才,亦将有补救时局之术否?”
康有为:非变法不能救中国也。”荣禄:固知法当变也,但一二百年之成法,一旦能遽变乎?”康有为:杀几个一品大员,法既变矣!”(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戊戌变法》(一)第354页。)
那个瞬间,荣禄肯定觉得后脖颈上寒风嗖嗖!
等到大批保守派到慈禧太后那里告状的时候,康有为完全不懂政治斗争的艺术,不会尽量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支持,反而把慈禧看成是变法的障碍;更不顾自己和皇帝毫无实权的现状,竟妄图除掉慈禧;最后还不能很好地选择合作伙伴,把希望寄托在态度暧昧不明的袁世凯身上。
政变失败,维新派遭到通缉,康有为此时又贪生怕死,逃到日本,不肯杀身成仁,表现实在差劲。作为一个意图成为中国精神领袖的人,其实失败倒是一个更好的机会,如果康有为能从容就义,将有无数的后来人受他感召,以他为榜样,继续改造中国的事业,而他在历史上也会博得很好的名声;而他却选择了流亡日本,并死抱光绪皇帝不放,成为保皇派,比起变法同志谭嗣同来,康有为的精神境界就差了许多。
后人曾有对联说:复生,不复生矣(谭嗣同字复生);有为,岂有为哉?就是对这两人的最好评价。总的说来,正是所谓秀才造反,十年不成。这句话用在康有为身上,再合适不过。
他们都在怎么想(3)
变法中还有一个关键人物是袁世凯。他一向被人认为是使变法失败的最大罪人,是叛变者,变法失败、中国错过历史时机的责任应该由他来承担。实际上袁世凯是很委屈的:依当时的形势,傻子都能看出来光绪和康有为必败,太后老佛爷必胜,你让袁世凯靠手中区区四千洋枪兵,就包围颐和园除掉老佛爷,那无异于痴人说梦。袁世凯两面三刀,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确实卑鄙了一点,但是仔细分析,他也是无可奈何。袁世凯无功受禄,光绪皇帝赏了兵部侍郎的官职,随后谭嗣同就找上门来,开门见山地提出要他保皇上除太后,他当时有三个选择:一是真的帮助维新派,这是必败之路;二是婉言拒绝,保持中立,这看上去似乎是个好的选择,但是由于太后获胜是势所必然,那么太后在获胜之后会不会对袁世凯有所怀疑?毕竟皇上赏你官做,谭嗣同也来找过你,这个嫌疑是摆脱不了的。所以这两条路都是行不通的,唯一的出路就是站在太后这一边,既然选择站在太后这一边,那么就得立点功劳以表忠心,出卖维新派也就成了最顺理成章的选择。所以说袁世凯固然卑鄙,但是也是被形势所迫,甚至可以说是被维新派逼得做出了这样的选择,因为他实在没有别的路可走。而且历史上真实的情况是,袁世凯经过斟酌后的确向荣禄告了密,荣禄得知后大惊失色,二人都不知所措,此时却从京城传来消息,慈禧已经动手了。
所以慈禧发动政变并非依据袁世凯的告密,袁世凯虽然向荣禄告了密,但是实际上维新派的失败并不是袁世凯告密直接造成的。到这里我们就能看出,慈禧太后是如来佛,光绪和康有为却不是孙猴子。孙猴子尚且逃不出如来佛的手心,光绪和康有为就更难逃厄运了。只不过光绪和康有为都不够聪明,没能搞清楚应该和如来佛保持什么样的关系,仅凭一厢情愿或者个人恩怨就断定如来佛肯定是自己的敌人,根本没打算将如来佛争取过来,为我所用…实际上这不能说是没有可能的…结果自取灭亡。至于袁世凯,一开始是祸从天降,无端被卷进纷争,随后是见风使舵,顺水推舟,反倒因此获得了太后的信任,日后做了北洋大臣,权倾一时,为后来做民国大总统积攒了实力基础,也算是因祸得福了。
中国历史历来是男人的历史,即使有成功的女人,往往也有很强烈的男性特征,慈禧就是如此。但是让人遗憾的是,在国家处于危机的时刻,慈禧却犯起了女人脾气…发起怒来不顾一切,为了攻击她所痛恨的洋人,不择手段。
更可悲的是,她选择的武器是义和团。
袁世凯当上了临时大总统
于是袁世凯当上了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因为此事,后人总是将其评价为“窃国大盗”。袁世凯之所以名声不好,是因为后来的复辟帝制和对日二十一条的签定。由于这两件事给他带来了极坏的影响,以至于后人对他前面没怎么做错的事也多了许多苛求。
在辛亥革命刚刚成功的时候,要想维持国家的稳定,不至于造成分裂,必须有一个强势人物出来主持局面。而袁世凯只不过是适逢其会,而且他也很好地完成了自己在当时的历史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