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1/4 页)
吡�磐拧⒘�司磐藕偷谖逯Ф拥郊侥瞎ぷ鳌!�
战争年代效率是很高的,五天后,即26日清晨,徐向前即率部出发,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政委邓小平前往送行。望着徐向前等人渐渐远去的身影,刘伯承说:“冀南情况复杂,又是大平原,打游击可比不了山地。向前同志的这副担子可不轻呢!”邓小平说:“这副重担,非他挑不可。”从这个时间顺序上我们不难看出,冀中的确如聂荣臻所说的,“是我们党在平原上开创的第一个根据地。”有了冀中做例子,在能否在平原地区建立根据地这个问题上,毛泽东已变得十分肯定,相当乐观了。不过,这是毛泽东给党内高级干部的指示。在公开场合谈及这个问题时,毛泽东仍是十分谨慎的。
1938年3月15日,毛泽东对即将去敌后工作的抗大学员讲:“抗大三期的同学要毕业了,军委直属单位也有一些同志要到前方工作,我今天来给你们上一课。课题是:古有鲁智深,今有聂荣臻。
《水浒》上鲁智深曾经大闹五台山,今天聂荣臻同志也在大闹五台山。他率领八路军一部分队伍,在那里建立了第一块抗日根据地。他比鲁智深厉害得多呢!老百姓讲,聂司令下一道命令,平汉路、同蒲路上的火车就开不动了。”
毛泽东讲,“到敌后去抗战,就是学聂荣臻同志,就要像下围棋一样,先做好‘眼’。我们党要在敌后建立起星罗棋布的抗日根据地。”毛泽东又具体指出:“太行山、吕梁山、大青山、沂蒙山、大别山、洪泽湖、太湖、茅山、四明山、天目山等地,是建立抗日游击根据地最理想的所在。”
可见,在那时,毛泽东仍主要是把山区看做可以做活的“眼”。
1938年5月,冀中根据地已初步建立,而毛泽东发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书时,仍说在平原地区能否建立长期支持下去的根据地,还需在实践中得到证明。
毛泽东对在平原建立根据地持非常谨慎的态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很正常的。因为在此前,共产党只在崇山峻岭之中建立过根据
地,还从没到像冀中这样的敌伪眼皮底下的大平原建立过根据地。党内不少人对此的确信心不足。正如聂荣臻所指出的:“开展平原游击战争,困难确实更多一些。过去,由于我们党的根据地大多建在大山之中,有的同志就产生了错觉,以为只有深山峻岭才能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太强调了地形的决定作用。”
十年内战时期,红军战士习惯于在山区作战、生活,乍一到平原,就会觉得空荡荡的不踏实,回到山区,就如同回到故乡一样高兴。程子华在回忆起红25军在1934年的一段战斗历程时,说:“上了伏牛山,战士们都喜形于色,非常活跃。因为长期习惯山地作战,这些天全在平原上紧张的行军作战,很不习惯,现在又上了山,战士们高兴是很自然的。”由此不难理解,一些长年战斗在山区的干部来到冀中,看到这样的地方居然有这么好的根据地,自然感到十分新奇。一位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红军回忆说:我参军后,净是战斗在贫穷的山沟,一直没看见过平原,这次一过铁路,就望不见山了,一马平川,真是村庄稠密,处处饮烟啊!真是与山地感觉大不一样。如果说,在十年内战时期,曾有人提出“红旗到底能打多久?”对我们党能否在山区创立根据地表示怀疑,那么,在抗日战争阶段,也有人对在平原地区能否打红旗,表示疑问。不过,实事求是地说,这种怀疑并不是一点道理没有的。要在平原地区坚持抗战,就是要比山区更困难一些。其实,早在1939年,一二〇师政委关向应就曾阐述过这个道理。他说:“经过敌人五次战役‘扫荡’之后,冀中所有城市俱被敌陷。这里必须了解,城与城之间的距离很近,从十八里到六七十里。我们的兵团——游击部队即在这种狭窄的地区艰苦奋斗。”这里提到的“敌人五次战役‘扫荡’”,是指日军从1938年底至1939年初,对冀中的五次围攻,经过这五次进攻,日伪军占去了冀中全部县城和一些重要市镇。
这样一来,敌军不仅在冀中四周驻有重兵,在冀中腹地,也摆上了子。形势更加严峻。关向应说:从冀中的具体局势看,即可以意识到那是一种怎样艰难的环境。很明显,在那样密集的据点之间的狭窄地区遭到敌人不时的合击,它不能不处在不断的连续行军与作战中。二年来的考验证实了,如果不是素质优良的部队将不可担负起这一个任务。另外因为是在平原上,
…
冀中、冀中(3)
…
利于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