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部分(第3/4 页)
而去做的更好,而不是继续去同一个饭馆吃曾经已经吃过的饭或者去同样的服装店买一件似乎已经买过的雷同的衣服。
所以,这些读者,你不是在读书,你是在看热闹。
因此,当你决定要看一本书的时候,遇到不能理解的地方,或者你可以放一放、等一等、要么干脆等完结了好看结局,再或者你可以想想为什么当初要读这本书,可不可以反思是不是自己浮躁了?还可以再想想作者是不是在设局、伏笔、或者想想是不是作者在试图表达什么你还没想得到的隐喻。没经过思考的话,你没权利对这本书盖棺定论。就像人生,不到最后一刻,你永远不知道这个世界会给予你什么。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是一本杂志的忠实读者,每期都买,但是有一期他拿到手后发现杂志中有几页是粘着的,书页没有被切割分开,这样就难以阅读。这位读者一见大怒,心想我是你杂志的忠实读者,给你这杂志都贡献了多少的钞票,你们怎么可以用这种对读者不负责任的态度来糊弄我们!于是,这位忠实读者将这本他认为有缺损的杂志直接寄到了杂志社,要求退换,并要求杂志社道歉。
不久,这位读者接到了杂志社的邮件,里面当然有重新寄来的切割完美的那一期杂志,还有一封信,信的内容是:亲爱的读者,非常感谢你一直的关注支持我们的期刊。今年这个月,是我们杂志创刊十周年的日子,我们特地做了十个杂志周年纪念品随机放在了这一期的刊物内没有切割开的书页里,希望有十名读者能和我们一起分享这份喜悦和快乐,这也就是你寄来的那本杂志之所以中间有扉页没有切割开的缘由。谢谢你一直以来对我们的支持。杂志社敬上。
惊喜不惊喜,意外不意外,懊恼不懊恼,怅然不怅然?
譬如对过关。
下来这些话在之前的几卷结束语里也提过——这些读者根本就没想过冯喆会不会在乎他们在想什么说什么。你们喜不喜欢这书,冯喆也是要过关到底的,这是一种态度,毕竟在书中故事就是他的人生写照,他在书中为自己而活,你们似是而非的评头论足、偏离了方向的高谈阔论、或者简单的漠然视之,冯喆会在乎吗?他只求做好自己想做的事情,为自己的人生而活,为自己所钟爱所在乎的人付出。这就跟我们每个读者自己在生活里也是独一无二的一样,如果有一个人和你言行完全一样,那不是很可怕的一件事?
我始终认为一个人最强大的背景,就是自己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思想。
事实上这世界除了家人和有限的两三个心灵相通的朋友外,没有人会太关心你,除非你很漂亮或濒临死亡。
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我一再的在重复“独立思考”,如果失去了独立的人格和思想,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总有一天你真的将不断的会在生活中遇到和你思想处事方式都一模一样的人,那么你会丧失自我、没有自我凸显的个性,只有随波逐流的共性。
如果所有人就像是一个程序设计出来的机器人,你不觉得恐怖?
要想被这这个世界温柔以待,你需要更优秀,而不是做一个普通的机器人。
如果有些读者们既没有丰富的生活阅历,也没有睿智的头脑,他们没有能力去剖析人性的复杂,只能脸谱化的把人分成好人和坏人,他们不会感同身受,不会独立思考,这种读者在现实里多半就会沦落为失意者。这样就没有人会在乎他们的意见和看法,因为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和剖析完全和别的人一样,那这种思维意志都一样人的存在感又在哪里?你还怎么出类拔萃呢?
你要记住,当所有的人都了解你的时候,你该是多么的普通!
除非你在热点事件中站在公众的对立面,这样就很凸出的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了。可是,这样似乎应该完全的被避免。
昼伏夜出几乎是世界上各路偷盗者共有的生活习性,仅就这一点而言,我觉得我在一定程度上和盗贼没有区别,这两年以来,每晚都沉静而又疯狂地对着电脑绞尽脑汁的将思维转化成文字,有时候天色微明才伸着懒腰打着呵欠躺到床上,我快成了强迫症患者。
但我自觉又不是一个合格的“网络写手”,两年多了写了这么一点的文字,有些愧对朋友们的支持,因此,也只有想方设法的在剧情和修辞手法上下功夫了,但愿我做的,朋友们尚且能够稍微的满意。
其实我更比较偏向于只讲故事而不太喜欢在书中表达我的观点,我不想带导向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