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1/4 页)
过。普京虽然是常驻民主德国,但也经常前往联邦德国和奥地利。瑞士,他对资
本主义的社会经济形态,有着切身的体验,特别是是对市场经济的直观了解和法
律与经济的关系。事实证明,有这样的经验,是非常重要的。这也就是沃尔夫所
说,外派的经历使普京这样的克格勃官员眼界比较开阔,思想比较开放,也因而
比较务实。普京在担任俄国总理和代总统之后,曾经多次表示过对德国式社会-
市场经济体制的好感,特别是对德国总理路德维希。艾哈德推动德国经济发展和
社会稳定的做法,他深表钦佩。前施塔西的官员说,普京的工作作风很像德国人,
井井有条,一丝不苟,在克格勃特工中与众不同。
一位参与和普京合作的前施塔西军官说:“克格勃的整个行动计划都在普京
的血液中流动。他有高度的自制能力,行动十分小心谨慎,不苟言笑。普京总是
在幕后指挥,从来不引人注意。他很聪明,从不夸耀自己,但是成效不凡。”
或许,这是普京在德国6 年工作的某种总结?
见证历史巨变
1990年普京离开德累斯顿的时候,在德国执行任务已经6 年。6 年不算一个
太长的时期,但是普京在德国的6 年,却是天翻地覆、风云变色的6 年,无论是
在德国还是他的祖国苏联。
1984年普京初次离开苏联踏上德意志大地的时候,勃列日涅夫时代已经结束,
表面上苏联国内社会稳定,在国际上是和美国平起平坐的超级大国。克格勃也处
在发展的高峰时期。但是,多年积累的体制问题已经给苏联造成了严重的内伤,
甚至可以说,癌病变的迹象已经出现。
首先是政治体制的严重僵化。从1982年11月到1984年2 月的28个月里,苏联
三个最高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先后去世,病夫治国,
以致于此,这是苏联帝国崩溃的最初迹象。作为苏联唯一执政党的苏共,其领导
机构成员的平均年龄严重老化。苏共中央委员的平均年龄在1966年是56岁,到1971
年已经上升到63岁;中央政治局委员的平均年龄在1971年是60岁,到1981年上升
到70岁。勃列日涅夫后期的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当中,60岁以上的占92%,70岁
以上的占57%。苏联由一群老人在统治,他们的学识平庸,缺乏开阔的视野,既
不了解世界正在发生的变化,更脱离群众。俄国本来就没有民主政治的传统,苏
共控制了各级苏维埃和所有的新闻媒体,各级党政机关普遍存在着官僚主义,下
情无法上达,上面不了解下面的情况。苏共领导体制是金字塔式的体制,最高领
导人不受任何监督和制衡,他们的决策决定着苏联的命运。最高领导人主要通过
克格勃了解情况和实行控制,克格勃本身成为无处不在的机构,但它在国内所起
的不是建设性作用。一个依靠特务情报机关治国的国家,不可能是一个现代国家。
苏联落后的上层建筑已经严重地腐蚀了经济基础,导致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停滞,
后来苏联发生的种种悲剧,其根源首先都来自政治方面。
其次是经济发展缓慢。从1966年开始,以5 年为期,苏联的国民收入、工业
增长和农业增长都呈下跌的趋势:
1966~1970?1971~1975?1976~1980?1982国民收入7。75。73。73。4工业增
长8。47。14。52。8农业增长4。26。51。6
苏联在钢、生铁、金属切削机床等重工业成品的产量方面居世界第一,在常
规军备、核军备器器和航天技术方面可以和美国较量,但是在技术创新方面却非
常落后,微电子技术、新材料和生物工程的研究和发展比西方落后20-30年。苏
联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与西方的差距越来越大。只要看一看80年代苏联品种单调、
款式陈旧和数量不足的商店,就可以看出差距所在。勃列日涅夫声称苏联已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