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2/4 页)
共持续了八天,对于他们的年龄来讲,这已是够多的了。两人都无忧无虑。他们喜欢在一起闲逛。在他们眼里,一切突然都显得那么简单,那么明了。随着年龄的增加,我们不是越来越幸福了,而是把要求标准调低了。我们容忍,我们说清什么不行,我们安详,即使是一秒钟的暂缓也要抓住。马克和索菲虽然在一起并不般配,可他们在一起却很完美,而这如今已经少见。只是,让他们心烦的就是一个破烂肥皂剧也叫《马克与索菲》。
但是,他们不是为了这个缘故就去寻死吧?或者真是?
别走!广告过后,小说继续。
一个年轻的大胡子毒贩站在公共垃圾场中央,两手交叉在胸前。他周围,十二个客户围成一圈。他们穿着带帽子的绒衣、防雨夹克、棒球帽和肥大的短裤。在这片垃圾场上,他们崇拜着他。
突然,毒贩说:
“我实话对你们说,你们当中谁将丢给我一块奠基石?”他的一个使徒递给他一块可卡因。
“噢,主啊,这是1克。”
此时,神圣的音乐响起,从天上射出一道亮光,照在那小小的白块上。我们的圣·毒贩举着它,大声说:
“你就是基石。在这块石头上,我将建起我的乐园。”
然后,我们的长发超级巨星将手中的可卡因块碾成白粉。当他重新伸开手掌时,十二道白粉整整齐齐地排列在他手心上。
“拿去吧!都吸了吧!我把我的灵魂交给你们。”
这十二个使徒在一堆生活垃圾上,双膝下跪,齐声道:
“哈利路亚!他变出了好几道。”
产品特写:一堆呈十字架状的白粉,上面插着几个麦管。
话外音广告词:“可卡因:尝试就是再尝试。”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19。99》第四章我们1
“为了昭显我们的使命,并且尽可能地给公众留下一个刻骨铭心的印象,我们不得不杀人。”——泰奥多尔·卡克幸斯基,又称“炸弹杀手”,刊登在《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的宣言,1995年9月15日
马克的自杀让我们大家都备受震惊。但如果说他的行为让我们感到意外,那是撒谎。官方的解释说他在萨利海域溺死,可能是被一个潜流卷走。但我们,我们当然清楚,他是任凭自己淹死,以摆脱那困扰着他的生命。我们都清楚马克承受着极大的压力,我们都感觉到他在挣扎,我们都尽情饮用他强装出来的活力,而只要他一谈到自我毁灭这个题目,我们马上就变换话题。我们拒绝承认摆在眼前的事实:马隆涅正在自戕,我们无意去救他,甚至他还没死,我们就已经将他埋葬了。“国王快死了,国王万岁!”在巴约墓地,三百名广告人在他的葬礼上假惺惺地哭泣,尤其是那些恨他、盼望他早死的人,他们如今因为他们的诅咒得以灵验而问心有罪,琢磨着下一个该痛恨的将是谁。为了推动这部传播机器向前滚动,总需要有一个敌人被碾碎,如今,突然失去了这个必不可少的原动力,人们因此茫然不知所措。
我们其实更希望这个葬礼只是一场梦,我们只是在参加一个煽动家的葬礼,看着棺材慢慢地移入墓穴,我们真希望这只是他安排的一个阴谋把戏。就像是镜头突然转向别处,我们发现这个葬礼其实是由一群演员排演的:那神父是个已经过气又想东山再起的演员,几个眼泪汪汪的朋友正在那儿开怀大笑,我们后边,一组技术人员正在缠电线,一个导演在喊:“停!”但是,没有人喊“停”。
我们常常希望我们的生活就是一场梦。就像那些三流电影,我们喜欢从梦中惊醒,并且用这个花招来解决我们所有的问题。电影里一旦一个人物淹死,往往会从梦中醒过来。有多少次,我们在屏幕上看到:一个英雄正受到一个黏糊糊的吃人怪兽的攻击,英雄被逼到死胡同的尽头,当那只可怕的怪兽要吞掉他的一刹那,啪!他突然满头大汗地从床上坐起。为什么这些从来不会发生在我们的生活里?为什么?嗯?
如果我们根本没睡,我们又怎么能惊醒?
棺材里实实在在装有骨灰(查理甚至还抓了一把放在他口袋里)。我们的眼泪是诚心诚意的。我们,即罗瑟欧洲分公司全体职员:杰夫、菲利普、查理、奥蒂尔,那些实习生、有权有势的、微不足道的,还有我,拿着纸巾的奥克塔夫。奥克塔夫还在那儿,没被解雇,也没辞职,只是因为索菲没回来而有些失望。我们,即所有靠罗瑟的钱过活的寄生虫:电视台老板、电台广播网的股东、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