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部分(第2/4 页)
明的国运龙脉,臣是经过深思熟虑才提出来的,因为这件事只有我们这一代才能做得到,到我们的下一代,或者下下一代,他们便没有这种魄力去做了,甚至于我们这一代,臣也只能在陛下chūn秋鼎盛,年富力强之时提出来,说句实话,臣担心陛下将来老了,失了进取开拓之心,凡事畏首畏尾,迁都之事永远都只是一个永远都决定不下来的空话,所以,臣只能在现在提出来。”
…………
…………
君臣二人在文华殿内商议了几个时辰,这几个时辰里,萧凡将迁都的利害说得清清楚楚,随着一个个的字节跳动,一件关系着大明未来数百年国运的大事渐渐现出雏形。
良久,朱允炆长长舒了一口气,脸上虽然带着深思之sè,却比刚才轻快了许多。
不得不承认,朱允炆被萧凡说服了。
除了那些客观存在的经济和军事需要,最打动朱允炆的,还是“居安思危”四个字。
是的,他也不能保证自己的后人里面会不会出那么几个昏君暴君庸君,毫无疑问,将他们放在相对危险的地方,无疑比放在温室里细细呵护要强上许多,一个人只有经历了磨难,才能不糊涂。
迁都,就是把他的后代从温室中移出来,移到阳光和风雨并存的地方,让子孙们受着阳光普照的同时,也接受雨急风骤的锻炼,这样才能使他们强壮而睿智,不至于丢了洪武皇帝辛苦打下来的大明江山。
长叹一口气,朱允炆笑道:“萧shì读,为什么你总是站在有道理的一面呢?”
萧凡也笑了:“因为我一直都是讲道理的,迁都是为了我大明社稷,并非一己之sī。”
朱允炆迟疑道:“迁都北平,可北平离méng古太近了……”
萧凡豪迈一拍xiōng脯:“只要国都定在北平,有充足的粮草和兵员供应,臣保证,五年内,将méng古的草原大漠纳入我大明的版图!”
朱允炆眼睛一亮:“此话当真?你真能征服méng古?”
“臣愿立军令状!”
朱允炆欣喜之情乍现即逝,苦着脸道:“就算朕答应迁都也没用,朝中那些老顽固可不是省油的灯,这事若然提出,在他们眼里便是大逆不道,他们真会跟你拼命的……”
萧凡继续豪迈的拍xiōng脯:“只要陛下答应,那些老顽固便包在臣身上,臣有把握让他们答应!”
“你打算如何说服他们?”
“陛下,臣没打算说服,但臣能保证让他们屈服!”
ps:说句题外话,书评区里,对明朝迁都一直有争议,所以我不得不在章节里把迁都的必要xìng写出来,本来准备了一大堆的资料,但是我发现如果全部列出来的话,就难免有粘贴资料骗字数的嫌疑了,我是个厚道人,不喜欢干这种事,这章5900多字,硬是咬紧牙关不超6000,由此可见我人品的坚tǐng,至于迁都,书友们看过便算,历史从来不是一家之言,我所说的便是我所想的,只是如此而已。
第三百一十五章 满堂倒彩
第三百一十五章满堂倒彩
说服与屈服,两个词最后的结果都一样,但过程绝对不同,前者温和,后者多少带了几分强迫的手段。
萧凡是个懒人,也是个聪明人,从古至今,聪明人好象都是很懒惰的。
关于迁都,萧凡只在意朱允炆的态度,只要朱允炆对迁都没意见,其他的都是浮云,他懒得跟那些顽固古板的大臣们摆事实讲道理了,雅士对着一群牛弹琴,牛听不听得懂是一回事,多蠢的雅士才能干得出这种事?
出了皇宫回府,萧凡吩咐shì卫递名帖,请茹瑺,郁新,解缙,齐泰等jiān党成员过府一叙。
迁都一事,开始正式付诸于行动。
茹瑺等人来得很快,英国公正式递帖邀请,众人纷纷嗅到一丝不同寻常的味道,他们很清楚这位jiān党首领惹事的能力,近日朝堂无事,天下太平,不甘寂寞的国公爷又出什么幺蛾子了?
萧府huā厅内,众jiān党齐聚一堂,笑容满面的互相寒暄闲聊,这两年jiān党在朝中呼风唤雨,长势喜人,新皇登基更让他们掌握了越来越多的话语权,当然,油水也越捞越多,权力和财富的增长,让这些人深深感觉到,原来当jiān臣真是一个很有前途的职业。
yòu人的利益让他们愈发坚定了一条道走到黑的决心。
萧凡走进huā厅的时候,便看到眼前一幕热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