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3/4 页)
男人不检点,哪家的妇女出墙了,挺多就是在村里多了一些闲言闲语,大人们茶余饭后总归要说些故事的,这些不太道德的事情只不过会引起内心喜欢探究新奇的天性,但如若是有人过度砍伐了楠竹或者乔木,就不会是茶余饭后的故事了,是一定会受到很多人强烈的批判的,而且最终当事人是一定要检讨和被处罚的。这是山村里对于山林的感情,也没有人可以用自私来战胜这种感情。
242 我和弟弟都跟着父母亲去过虎里冲的山林。整山都是楠竹,杂生着许多乔木。楠竹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还是山村集体收入的重要部分,每年都会定量砍伐,运去那些楠竹产品加工厂。楠竹砍伐的季节,各户都会出人手去山上,大人们砍伐楠竹,孩子们就把放倒的楠竹从山顶顺着泥泞的山路拖下山,拖回来的竹子按照尺寸估价。我从小就被父母亲视为娇弱,力气还不如弟弟大。拖一根细细的楠竹走老远的山路都喊累,弟弟却可以拖着大点的楠竹比我先到家。
243 母亲经常会去山上捡拾柴火。山里人不会砍伐树木做柴火,只会捡拾那些干掉的楠竹杆,杂木和掉落的树枝。家里的灶堂间里堆满柴火,窗外的小平地上也堆的高高的。烧柴火比烧煤饼子快捷,往往很快就可以煮熟米饭,炒菜的火势也够大。母亲炒菜的时候,我和弟弟就在灶堂口添柴火。其实就算普通的添柴火也是很有讲究的,不然火不会越烧越旺,反而灭了。母亲教会我们要架空柴火块,不要太多,每次两到三块,叠摞着放进去,时间久了就掏空灶堂里积下的红木炭,那样就烧得更旺。
那时候有一种火筒管,用来往灶堂里送风的。其实就是一段楠竹,留一个竹节,在竹节上钻个小孔,然后就对着嘴巴往灶堂里吹气。往往吹上几口,满鼻子都是灰尘,但我却非常得意这种简单的工具,因为吹气进灶堂,灭了的通红的火炭会再次燃起火苗。
244 柴火炒的菜比烧煤饼子炒的香。多年以后,家乡开始搞旅游时,很多的餐馆里有一道招牌菜,那就是柴火炒南瓜。南瓜都是农家中的,那时候冬天去各家的杂物间,都可以看到去二楼的板梯上放着很多红黄色的大南瓜。邻里之间谁家开了大的南瓜,都会送去这家一块,那家一块。北京餐馆里做的南瓜大多是甜的,在山村人家的饭桌上,极少有菜是甜味的,都是柴火炒的,色彩鲜艳,辛辣油腻的居多。柴火炒的菜,总是有烟味的,也许正是这种柴火的烟味让那些大铁锅里出来的普通菜肴变得如此可口。
农家的很多风味菜都和烟熏有关。山里的腊肉是每年过年的必备,也是用茶子壳,桔子皮,米粒等捂的烟气熏制。平时做火培鱼也是如此,熏干的鱼块闻起来都是柴烟的味道。在很多湘菜馆里,有一道很出名的菜叫做:攸县香干,其制法也雷同于火培鱼。
245 母亲是个勤劳聪明的农家妇女,在她们那一代的妇女中,也有很多的传统制菜方法被遗忘掉没有继承下来,母亲总是自己摸索着学会,并且做得很有味道。深秋时候妇女们都要开始准备过年的食物时,豆制品往往是农家人必用到的原材料。大多妇女都是市集购买新鲜的豆腐块回家做腐乳,晒香干,炸豆腐干或者酿寿豆腐。这些豆制品母亲每年过年都会准备,但是有些年份她连豆腐也是自己酿制的。父亲在母亲的要求下制作了一套酿豆腐的工具,母亲在石磨盘上磨的豆浆后,就放进大帆布袋里,用两个短杆支撑起悬挂在木梯上,然后摇晃帆布袋,让豆浆水流进桶里,滤去豆渣。豆浆被倒进铁锅里加热,到了合适温度就被倒在大木桶里。母亲取出明矾磨出明矾水,一点点泼在大木桶里,轻轻搅拌,等出现豆腐脑状时,就倒进方块形的容器里。等豆腐中间析出,水分压干,新鲜的豆腐就制成了。
246 酿豆腐的手艺在母亲那一代农村妇女中是极少见的。母亲也会酿米酒,父亲总是夸赞母亲酿的米酒香过别家的。糯米酒是山村人过年一定要饮用的,事实上很多的男人们每天劳作后在晚餐时都会饮上一二杯。糯米酒香甜,呈乳白色。打开装糯米酒的瓦罐,满屋子都是那种酒香。因为糯米酒很甜,很多的妇女们都喜欢饮用。我极小时在普回外公家醉倒那次饮用的就是这种糯米酒。糯米酒用水稻米和糯米酿成,两种米蒸熟后倒在竹筛里,
按照比例混合,然后撒进酵母粉拌均匀。拌好的熟米被装进大木桶里,用棉被压严实密封,放在伙楼的长凳上靠近火炉保温。等到过去一些日子,就可以闻见酒香透过棉被散发出来。糯米酒被滤出装进瓦罐里,剩下的酒糟用来炒菜或者做甜品。
247 母亲是个有灵感的家庭主妇。虽然家里并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