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3/4 页)
的吕布被曹操打得无路可走,到徐州来投刘备,刘备缺乏警惕收留了吕布,结果吕布与袁术串通趁刘备与袁术交战之机背后下手,把刘备赶出了徐州,尽管后来双方达成了谅解,但刘备与吕布的矛盾依然很深,官渡之战前,曹操下决心解决吕布,刘备投靠了曹操,被曹操任命为豫州牧、左将军,这是他们第二次合作。
尽管曹操手下不少人劝他杀掉刘备,以免后患,但曹操始终没有动手。刘备在曹操那里一直心存不安,加上他暗中参与了董承谋反事件,干脆一走了之,不久与曹操翻脸,之后转投袁绍。官渡之战后,刘备又转投了刘表,后来发生了赤壁之战,刘备联合孙权打败了曹操,扳回了关键的一局。
纵观赤壁之战前,刘备与曹操有过合作也有过斗争,他们之间多次发生正面冲突,总是以刘备的失败而告终,刘备还没有实力与曹操过招,他甚至一听说曹操亲自来*他就不战而逃。但是曹操对刘备评价颇高,认为他是一个英雄。曹操这样的评价来自于他对刘备身上锲而不舍的顽强精神的赞赏,刘备出身低下,靠着自己的奋斗一步步走来,真正应着那句话:“不放弃,不抛弃。”刘备多次陷入险境和低谷,但最后都挺了过来,这种品质是曹操最欣赏的。曹操自己的经历也跟刘备差不多,完全靠自己的努力和拼搏,但又不断遇到挫折和失败。由于双方类似的经历和性格中某方面的共同之处,曹操对刘备有惺惺相惜之感。
赤壁之战给了刘备以自信,原来无比强大的曹操也是可以战胜的。赤壁之战后,曹操的事业有点走下坡路,而刘备则迅速崛起,两股势头不同的力量终于爆发了一对决,这就是汉中之战。此战由刘备和曹操亲自指挥,曹操这时已经六十多岁,进入了“烈士暮年”,而刘备还不到六十岁。刘备倾其所有务求打赢这场战争,整个益州都被动员起来,结果刘备胜出,曹操的势力退出了汉中,刘备自称汉中王。
曹操六十六岁时死的,刘备比曹操多活了三年。他们一生的经历有许多不同,他们的性格也有很大差异,但他们活跃在同一段历史舞台上,有时互为朋友,有时互为敌手,彼此相当熟悉和了解,都对汉末历史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
玖 酸枣会盟必然失败的原因(1)
《汉末英雄记》把王匡、孔伷、刘岱、桥瑁这些人集中到一块写,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关东联军。董卓专权后,袁绍等人逃出了洛阳,很快便在洛阳以东的冀州、兖州、豫州等地起兵,公开反对董卓,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十八路诸侯讨董卓”。但是根据正史记载,并没有十八路之多,算起来大概有十一路,他们分别是: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渤海郡太守袁绍、陈留郡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郡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代理奋武将军曹操。
酸枣是东汉兖州刺史部陈留郡的一个县,在今天河南省延津县附近,当时这里临近黄河,处在南北要冲,东距洛阳二百里左右,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正月,也就在袁绍、袁术、曹操等人逃出洛阳几个月后,刘岱、张邈、张超、鲍信、袁遗、桥瑁等人率领各自人马聚集到这里,设坛盟誓,首先打出*董卓的大旗,袁绍虽然不在酸枣,仍然被大家公推为盟主。
曹操当时没有合法职务,他在张邈的支持下到已吾募兵,得到了五千多人,其核心力量是本族的曹仁、曹洪等,以及与曹家关系密切的夏侯惇、夏侯渊兄弟,典韦、乐进等人也是这时候加入曹操的。曹操在已吾打造出一支曹家军,日后这支军队不断得到锤炼,成为百炼成钢的一支铁军。《汉末英雄记》里提到的曹纯,也是曹氏宗族成员,他是曹仁的兄弟,是曹操的表弟,日后成为曹军主力“虎豹骑”的指挥官,多次在重大战役中立功。不过,就目前而言,曹操的总体实力还稍逊一筹,加上没有合法职务,在酸枣会盟中的分量还不够,袁绍委任他为代理奋武将军,编在张邈之下,所以在会盟誓词里只提到张邈而没有提到他。
随后,韩馥在邺县,袁绍、王匡在河内郡,孔伷在颍川郡,袁术在南阳郡鲁阳对酸枣会盟给予响应。这几个方面的人马加在一起有十几万,控制地盘自北向南跨越了小半个中国,势头很猛,被称为“关东联军”。董卓当时以洛阳为基地,主力部队多在洛阳与长安之间布防,为对付关东联军,他急忙调集主力迎敌,从河内郡到南阳郡分成三个主战场,分别由牛辅、徐荣、胡珍、吕布等人率领,与关东联军作战。
从势力对比上看关东联军与董卓军齐鼓相当,但关东联军在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