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2/4 页)
是说,Q的小尾巴是朝向前额右手侧的。另外一些人画的Q则只有他们对面的人才能够看到,也就是说,Q的小尾巴朝向前额的左手侧。这个小测验能够大体衡量一个人的“自我监控”能力。自我监控能力强的人倾向于让他们对面的人看到自己画的是一个Q。而自我监控能力弱的人则会专注于让自己看到画的是一个Q。那么,这种自我监控能力跟撒谎又有什么关系呢?事实上,自我监控能力高的人比较注重别人怎么看他们,他们喜欢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能够很快让自己的行为适应所处的环境,并且很善于操控别人看待他们的方式。因此,他们更有可能成为撒谎高手。相反,自我监控能力弱的人即便是在不同的环境中看起来也还是“同一个人”。他们的行为在更多的情况下是由他们内心深处的感受和价值观所左右的,他们并不太在意自己的行为会给周围的人造成什么影响。因此,这种人在生活中不太会撒谎,也不太可能欺骗他人。
在过去的很多年里,我对很多人做过这个测试。随着时间的流逝,我有了一个新的发现。有那么一小群人,一听到这个测试是干什么的,就马上说服自己改变内心深处的想法,直接把Q的小尾巴撇到相反的方向。这些人可以对摆在自己面前的证据视而不见,而是扭曲事实,强迫自己变成他们想要成为的人。因此说,这个小测验也大概能够衡量出你是否善于欺骗自己和欺骗他人。
研究欺骗心理的大部分工作都未将关注的焦点放在善于和不善于说谎者的类型上。相反,这些研究更为关注监测谎言的艺术和科学。那么,人们真的能够监测谎言吗?有哪些征兆会让谎言泄密呢?有没有可能教会人们成为更高明的测谎者?
1994年,刚到赫特福德大学任职不久,我就收到了一份群发给英国各地学者的电子邮件。邮件中说即将举办全国性的科技庆祝活动,该活动的持续时间长达一周,所以能够为学者们提供需要公众参与的大规模实验所需的各种资源。被选中的实验项目将会在英国广播公司的王牌科技类节目《明日世界》上直播,观众人数将会是百万级的。邮件的结尾说欢迎学者们贡献自己的好点子。我觉得借此机会测试全国的测谎技巧肯定非常有趣,所以建议请几位政客到电视节目中说谎或说真话,并让公共判断到底哪些是谎言。在我看来,通过这种方式就有可能科学地判断出哪个政党内有天才的说谎家。几个星期后,我高兴地得知我的提议竟然被选中了,于是开始细化和完善研究方案。
打了一大通电话后,我终于明白了,没有政客愿意参与这个实验,因为他们都是可怕的说谎家(他们的话人们根本就没人相信)。于是我们开始寻找最佳的替代人选,并向政治类电视访谈节目的主持人罗宾?代伊爵士发出了邀请。罗宾爵士在英国广播公司的地位就像沃尔特?克朗凯特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地位一样。在对那些政客进行访问时,他提问的风格完全可以用咄咄逼人来形容。他也因此成为了英国电视节目中最受观众信赖的人之一,并为自己赢得了“大审判官”的美誉。罗宾爵士欣然接受了邀请,这无疑让我们非常高兴。
第2章 相信别人,不过别忘了切牌——撒谎与欺骗心理学(5)
实验的设计很简单。我会对罗宾爵士进行两次访谈,每一次都会请他描述一下自己最喜欢的电影。在其中的一次访谈中,他说的每一句话代表的都是他最真实的想法。而在另外一次访谈中,他的描述将会谎话连篇。随后我们会在电视上播出这两次访谈,看看公众能不能分辨出罗宾爵士在哪次访谈中撒谎了。
为了做好这个项目,英国广播公司派出了天才的年轻导演西蒙?辛格。西蒙后来写过几本畅销的科学图书,其中包括《费玛最后定律》和《密码书》。我们两个人在多年的时间里合作过很多不同的项目,但第一次谋面是在伦敦一家大饭店的大堂里,目的就是探讨如何拍好罗宾爵士的“真话”和“谎言”访谈。摄像机刚架好不久,门就被推开了,罗宾爵士走了进来。要认出他来一点都不难,只要看看那标志性的粗框眼镜和彩色领结就可以了。在摄像机前坐好后,他看起来竟然略显紧张,以前可都是他向别人提出问题,这次却轮到他来回答提问了。我们开始了第一个访谈,我请他描述一下自己最喜欢的电影。他回答说自己最喜欢看克拉克?盖博主演的《乱世佳人》。
理查德?怀斯曼:那么,罗宾爵士,你最喜欢的电影是什么?
罗宾爵士:《乱世佳人》。
理查德?怀斯曼:为什么呢?
罗宾爵士:哦,这部电影它,它很经典。演员都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