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部分(第2/4 页)
笼芍药,一泓秋水浸芙蓉。
神游蓬岛三千界,梦绕巫山十二峰;
谁把碁声忽惊觉,起来香汗湿酥胸。
写罢,他自觉词句美妙,香艳情浓,既赞扬了张红桥的妙韵,又表达了自己的心愿,因而十分满意,托了张家的丫鬟送到红桥的梳妆台上。张红桥站过一看,诗中的“烟笼芍药”、“水浸芙蓉”、“神游蓬岛”等句用辞和意境都十分雅致清新,但是“梦绕巫山”、“汗湿酥胸”等语却嫌轻佻。原本红桥也曾注意邻家住进了一位俊雅小生,知道他每天在注视着自己,心中暗喜,也暗自期盼他能是个文才卓著,才如其表的人。今天见他送来的诗,也承认他的诗意不俗,颇有些才气,然而却又嫌他欠于庄重,终究不是可托终身的理想人选,因此还是依惯例不予回复。
正在王偁左等右盼不见回音的时侯,他的朋友林鸿前来造访。林鸿是福清县的世家子弟,聪颖好学,才华横溢,因而被列为“闽中十才子”之首。洪武初年,林鸿被地方郡守以才人名义推荐到南京。明太祖朱元璋亲自主持殿试,林鸿出口成诗,博得太祖的欢心,授官为礼部精膳员外郎。在京城,林鸿娶了豪门闺秀朱氏为妻,朱氏也是个才女,能文善诗,夫妻俩诗词酬唱,甚是恩爱甜美。可惜红颜薄命,婚后不到三年,朱氏因病而逝,令林鸿伤心欲绝;这时恰好又因林鸿性情孤高而与上司产生了矛盾。两件事加在一起,使林鸿心灰意冷,索性辞掉官职,回到故里。
在故乡闲居无事,便四处走访旧朋故友,在闽县见到王偁,自是亲热欣喜,两人坐在王偁屋中秉烛彻夜长谈。正是月圆之夜,无意间眼光移向窗外,瞥见邻家庭院中,有一风姿绰约的美人,正在月下焚香向天默褥,神情专注恬静,在皓月的清辉中,恰似一尊玉琢的菩萨,下凡的仙女,触景生情,随口吟道:
桂殿焚香酒半醒,露花如水声点银屏;
含情欲诉心中事,羞见牵牛织女星。
接着,林鸿又向王偁打听那女子的情况,王偁便把他所了解的有关张红桥的事,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好友。林鸿明白了这女子不可轻薄以待,于是慎重其事地把诗用碧玉笺誊正,装入一锦囊中,殷勤地拜托王偁的房东老妇转交给红桥。红桥一见此诗,脸上不由地绽出了微笑,此诗娓娓道来,绘景写情皆生动而清雅,有倾慕试探之意,却表达得庄重而不轻佻。她不知不觉动了心,援笔答诗一首,仍托邻家老妇转交给林鸿,她写道:
梨花寂寂斗婵娟,银汉斜临绣户前;
自爱焚香消永夜,从来无事诉青天。
她借诗吐出自己芳心寂寞的消息,又故作矜持,俨然一副怀春少女欲言又止的娇羞模样。房东老妇拿着诗笺回到王偁房中,向林鸿道贺说:“张家小姐自长成以来,投诗词为媒的不下百人,从未见她答复,公子你这可得破天荒的第一回呀#林鸿自然是喜出望外,厚赏了老妇,急忙展开诗笺读,聪慧达情的他,对红桥的心意自然领会殆尽,马上又写下一首诗,清房东老妇再次传送:
云娥酷似董娇娆,每到春来恨未消;
谁知蓬山天样远,画栏咫尺是红桥。
王偁在张家紧邻住了数月,却总是飓尺天涯,无以传情。林鸿虽然在诗中感叹与红桥相隔“天样远”,但因有了房东老妇的殷勤传书,他与红桥的心日日接近,两人一天里都有好几次诗书来往,柔情弥漫在院墙两边。
见此状况,王偁心中象喝了一坛子醋似地酸溜溜的,既羡慕又嫉妒,可感情难强求,他只好无奈地选择了“眼不见心不烦”的办法,托言家中有事,暂时回永泰去了。
这里留下林鸿独居,更是日夜做诗,与隔墙的红桥传情达爱,两人的感情发展得极为迅速。隔墙传情终于满足不了两颗互相渴望着的心,林鸿借口张家住房宽敞凉爽,搬进张家借居。此时张红桥的姨母已经年老体衰,不理世事,所以张红桥与林鸿同居一院之中,实际上已成了一对双栖的鸳鸯,日日相伴夜相守。林鸿濒临枯竭的心重新燃起了爱火,拥香抱玉,使他乐不思蜀。张红桥则窃喜此身有所归属,守着如意的郎君,感到二十岁的生命历程中从未有过的温馨和满足,这种心情从她的诗中表露了出来:
芙蓉作帐锦重重,比翼和鸣玉露中;
人道瑶池春似海,月明飞下一双鸿。
日子在甜甜蜜蜜中过去,两人厮守一处,却并未谈及正式婚娶之事。林鸿或许是心有隐衷;张红桥则是沉醉在幸福之中,忘了那些俗套的仪式。
王偁在家乡住了些时日,心中却仍忘不了张红桥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