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2/4 页)
?” 孝伯正欲答言,蓦然记起这个话题乃帝王大忌来,一时脸色刹白,结结巴巴地答道:“陛下,此乃陛下家事,臣、臣、不敢妄言。” 武帝沉默了一会儿道:“朕若废掉太子,若论兄弟长幼之序和雄才大略,合当立五弟齐王为太弟。公卿以为,凭齐王的禀赋圣质,可否担当得了大任呢?” 孝伯觉得自己的背上开始冷汗横流了:“陛下天纵英明,胸中自有经纬……” 武帝转身望着殿外的天空说:“自朕亲政以来,旧日要臣中,唯有齐王一人,朕却唯独升他为三公之首的大冢宰。朕不仅是为安抚手足兄弟之故,也因齐王确有雄才大略,与公卿兄弟二人和乌丸轨大夫一样,皆是我大周不可多得的辅弼良臣啊。” 孝伯忙道:“此乃陛下的宽宏厚德。” 武帝道:“错!非是朕更看重兄弟情谊,朕更为江山社稷而虑。朕的兄弟诸王眼下旗鼓相当,各有长短。加上还有闵帝儿子康儿,世宗明帝的长子贤儿两人。贤儿天纵过人,朕的皇位原是他父皇所传,本当还嗣于他,可是康儿一支又是太祖嫡子嫡孙,他又能服气么?还有,朕的诸王兄弟和侄儿们,个个也都是天纵过人,哪个都有过人之处,可个个也都有不足之处。而且朕思量过了,无论立嗣哪个,恐怕都会有人不服,最终有可能酿成诸王争重之变!朕今启用太子,毕竟朕能以父子之份格外严厉教导于他,眼下太子虽说声德未闻,可毕竟还是最肯听朕的一个人啊!” 孝伯觉得自己的身上开始有虚汗出来。 “卿公,历朝灭国之祸,多从手足骨肉的相互争重开始生出动变之乱,以致外敌趁虚而入告终的!晋朝八王之乱的覆辙,决不能在我大周重演。如此,公从朕的位置所虑,又当如何定夺方为万全?”武帝继续说。 宇文孝伯满脸大汗地说:“陛下,臣,臣明白了……” 武帝继续说:“公卿,朕与公自幼亲如手足,患难与共。朕虽侥幸位登九五至尊,却是高处不胜寒啊。又兼国事家事内忧外患,万机之重缠得朕喘气的机会都不敢有。怎么得似你我兄弟旧日当年,每日朝夕相处,无话不谈。虽有万千烦忧惊险,毕竟相互激励。唉!如今不是朕远了公,实在是公平素不肯常来与朕排解忧烦了。” 孝伯此时才感到愧悔难当:当初陛下册定太子后,曾郑重托付自己辅佐教导太子。这些年来,自己只因担心外戚势力过重,又因与杨坚一党旧有嫌隙,故而不仅未能尽心尽职,反而和齐王等人一起屡屡上奏太子的不堪大任,实际上一直希望陛下终究能改立有雄才大略的诸王为储,以此扳倒杨坚。结果,不仅不知体谅陛下的苦衷,有时甚至连个“投鼠忌器”都顾不得了! 再思量前不久的吐谷浑之征,自己和乌丸将军辅佐幼主出征,敌域数月,因有私心,实在并未全力辅弼太子。天纵英明的陛下什么底里看不透?然而却只对太子一人大加杖笞,又削去了太子东宫官属郑译等人的官职。而对自己和王轨将军竟连半点不满都未流露。 这里面不仅有陛下顾惜自己和王轨的脸面,更有陛下珍重情义的意思在内啊! 此番的君臣交心,宇文孝伯决计从今往后全力辅佐和教诲太子,再不能有负陛下的重托和恩情了。  '返回目录'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十七章(1)
李妃骤闻武帝要把女儿远嫁酷寒荒凉的突厥去和亲时,直如五雷击顶!虽不敢放声大哭,却也哽咽得心痛声喑…… 突厥和大周两国突然交恶了—— 自迎回大周皇后不久,阿史那皇后的生父木扞大汗便因病薨殁。木扞大汗的弟弟佗钵继承汗位后,为了牵制大周,几次派使前来求聘大周公主。 自迎回皇后,武帝也和左右私议过:只怕突厥接下来就该求聘大周的公主为王妃了。众人当时曾商定,事到临头时,可把武帝同父异母的妹妹河阳公主聘嫁突厥。众人没有料到,突厥使臣公然说明:突厥太子当年送堂姐回中夏时,在后宫曾见遇宇文贺公主。从此一直留恋钟情,所以,这次突厥太子是非宇文贺公主而不娶的。 武帝一向疼爱贺公主,如何舍得将她远嫁荒漠酷寒之地?朝中大臣于是几番与突厥使臣好言交涉,并请转告大可汗,此门婚事有二不妥:一是中夏风俗不同胡番之地,辈份不合不能嫁娶。突厥太子系皇后的堂弟,按辈份,宇文贺公主当叫他舅舅的,虽说突厥不论此说,可此事在中夏却有乱伦之嫌,是风俗之大忌;二是陛下只有这么一个公主,自幼禀质柔弱,常年疾病,只恐怕难禁风寒,故请改聘陛下的妹妹河阳公主。不想,突厥使者态度强硬得很,说什么王命不可违,还说突厥太子已经发誓:非宇文贺不立正妃。 武帝清知突厥汗国有心拿自己的爱女做人质,直气得两手发抖,本欲一怒之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