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部分(第1/4 页)
李光弼怕郭子仪刁难他,曾想调到别的方镇去。
这时朝廷要郭子仪挑选一位得力的大将,去平定河北。郭子仪出于公心,推荐了李光弼。
李光弼却认为郭子仪是借刀杀人,让他去送死,可是朝廷成命又不能不服从。
临行前他对郭子仪说:“我赴死心甘,只求你不要再加害我的妻子儿女好么!”
郭子仪听到他冤枉自己的话后,流着热泪对他说:“现在国难当头,我器重将军,才点你的将,愿与你共赴疆场,讨伐叛贼,哪里还记着什么私忿呢?”
李光弼听了,非常感动。两人手扶手,相对跪拜,前嫌尽释。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十二月,有人掘了郭子仪父亲的坟墓,可是盗贼却没有抓到。
人们怀疑,是朝中宦官鱼朝恩指使人干的。因为鱼朝恩一向嫉妒郭子仪,并向皇上屡进谗言,一再阻挠皇上任用郭子仪。
郭子仪对于祖墓被毁的原因,心里也是明白的。
入朝时,皇帝先提起此事,郭子仪哭奏道:“臣长期主持军务,不能禁绝暴贼,军士摧毁别人坟墓的事,也是有的。这是臣的不忠不孝,招致上天的谴责,不是人患所造成的。”
满朝的公卿大臣,原来都很忧虑,怕郭子仪闹出事端,听了他的回奏之后,都对他无限钦佩。
郭子仪想到的是国家安危事大,朝廷的安稳,远比自己的私事重要。
郭子仪的功德越高,人们越尊重他。吐蕃、回纥,称他为神人,而皇帝都不直接呼他的名字。
甚至有些安史叛将,也很尊重他,因为他曾施恩于很多人。
譬如,安庆绪的骁将田承嗣,占据魏州之后,蛮横无理,飞扬跋扈。
于是,郭子仪派遣自己的一个部将去见他。田承嗣倒很规矩,向郭子仪所在的方向遥望叩拜,指着自己的膝盖,对使者说:“我这双膝盖,不向别人下跪已有多年了,现在要为郭公下跪。”
郭子仪麾下的老将军,有数十人,都是王侯显贵。郭子仪颐指他们进退,他们就像奴仆一样,听从他的安排和指挥。
而且,郭子仪处处做士兵的榜样,领兵打仗时从不侵犯百姓的利益。
当时,连年战争,农村经济破坏,农民生活困难,负担很重,筹集军粮确实不易。为着减轻人民的负担,郭子仪不顾自己年迈力衰,亲自耕种。
在他的带动下,官兵在休战时,一边训练,一边参加农业劳动。战乱时期,他的驻地丰收的庄稼也是到处可见。
郭子仪不仅得军心民心,事奉圣上也很忠心勤谨。无论是手握强兵,还是方临戎敌,诏命他何时入朝,他从未迟延过。
在他被鱼朝恩谗毁,削去兵权后,仆固怀恩率十万大军进逼京师。
正当用人破敌之急,朝廷恢复和加封他为太尉,分宁、泾原、河西及朔方招抚观察使,关内河东副元帅,中书令等一系列虚职和实职。
郭子仪从不把打仗破敌,当作升官发财的敲门砖,坚决要求辞去太尉之职,只保留招抚观察使一职即可。
他上奏说,自兵乱以来,纲纪破坏,时下与人比高低、争权势已成风尚流行,他希望朝中兴行礼让,就由自己开始实现。
他还说,自己早已懂得知止知足的道理,心中惧怕盈满之患。等到秩序安定,仆固怀恩被擒,往昔的官爵决心一无所受。经过他再三恳让,才辞掉了太尉之职。
但这位四朝柱石,卫国功臣,理应受到宠遇。他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德宗尊他为“尚父”。
他既富贵且长寿,后代繁衍安泰。他有八子七婿,都是朝廷的重要官员。孙子有数十人之多,当孙子来问安,他都无法分辨谁是谁,只是颔首而已。
建元二年,郭子仪以八十五岁的高龄辞世。
德宗沉痛悲悼,废朝五日,下诏书高度评价和追念他。
按律令规定一品官坟墓高一丈八尺,特下诏给他加高十尺,以示尊祟。
君臣依次到府第吊唁,皇帝还到安福门临哭送行。一代名将,生前死后,哀荣始终。
当然,出现在这里的郭子仪,只是主脑创造出来的高智能NPC。
他有一件极厉害的法宝,叫做七宝金幢。
那宝幢似幡非幡,略似华盖,共有七层,四边璎珞垂珠,每层上面各现出一种不同形式的宝光:头层上,是两个连环宝圈;二层是一朱轮,四边烈焰环绕,熊熊欲燃;三层是一钵盂;四层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