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部分(第2/4 页)
,映着门前艳丽的桃花,一同在春风中摇荡,心中暗叹:(真是一副绝妙的春景图啊!)但少女眼中无限的眷恋,他却已看不清楚了……
春日里一次偶然的相遇,在崔护和绛娘心中,都激起了圈圈爱的涟漪。然而,男女之情,对男性来说是生活中的一些点缀,在女性却是生命的全部。
自从崔护离开以后,绛娘对他一直念念不忘。翩翩少年郎的影子,日日夜夜盘桓在她脑海中,让她朝思暮想,魂牵梦萦。但这一切,她又不能对任何人提起。
而崔护回到家中,随即就埋头于繁重的功课中,日夜苦读,心思不复他顾。寻春巧遇绛娘一事,只能暂搁脑后,不敢再去撩起,以免心猿意马而荒废学业。
时光如流,转眼到了第二年春天,又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晴日。崔护望着城中绽开的桃花,不由得触景生情,回忆起去年春天的城南旧事,感情的烈焰在他心中升腾。
在无法压抑的冲动中,崔护抱着兴奋急切的心情,一路快行来到城外寻找往日的旧梦。
一路上花开如旧,瑞气依然宜人,但这一些景物都已唤不起崔护的兴致。
此时,他心中只有那片灿灿的桃花中的伊人。寻寻觅觅,终于让他找到了去年那幢茅舍,但见一切如故,仿佛那一次春日艳遇就是发生在昨天。
走近院落,里面寂静无声。他隔着竹篱,高呼道:“小生踏春路过,想求些水喝!”
他重复着去年的语言,期盼着去年的那幕再次上演。
许久都不见少女出来开门,他唤了几声:“绛娘!绛娘!”除了些许微弱的回音外,并无应答之声。再定睛一看,茅舍门上静静地挂着一把铜锁,宣告主人已不在此。
顿时,崔护觉得如一瓢冷水浇头,火热的心凉了大半。推开柴门,枯坐在院中桃花树下,缤纷的花瓣落了他一衣襟,仍不见少女归来。又是夕阳西斜的时候了,崔护讪讪地从窗棂中取出笔墨,怅然地在房门上写下七绝一首,也就是开头提到的那首《题都城南庄》。
题罢,他仍觉意犹未尽,沉吟两遍,想改第三句为“人面只今何处去”。
转念又想,一首七言绝句中用两个“今”字,不甚妥当,于是仍依原句。再看诗中两次提到“桃花”一词,却并不嫌重复,反而更突出了主题,渲染了气氛。
崔护城南访旧,没能见到绛娘,回家后心里一直放不下来,脑子里不断地问:(伊人究竟到哪里去了呢……扫墓?探亲?郊游?甚至是……出嫁了?)
想来想去,绛娘的倩影时常萦绕在心头。这样一来,他根本无法用心读书,甚至连茶饭也难以下咽。于是,数日之后,他再度往城南寻访。
这次,他熟练地找到了茅舍,尚未走近,远远地就听到茅舍中传出阵阵苍老的哭声。
崔护心中一紧,连忙加快脚步,赶到茅舍前高声询问究竟。
片刻之后,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汉,颤颤巍巍地走出来,泪眼模糊中,上下打量着崔护道:“你是崔护吧?!”对老汉知道自己的名姓,崔护有些讶异,点头道:“晚生是崔护。”
第四卷:纵横天界(完结篇)第五百九十五章 瀛洲台中的高颍
老汉一听,悲从中来,哭着道:“你杀了我的女儿啊!”
崔护惊诧莫名,急忙询问:“敢请老丈说明原委!”
老汉涕泪横流,哽咽地述说:“爱女绛娘,年方十八,知书达礼,待字闺中。自从去年清明见了你,日夜牵肠挂肚,只说你若有情,必定再度来访。
她等过了一天又一天,春去秋来,总不见你的踪影。她朝思暮想,恍然若失。
时过一年,本已将绝望,前几天到亲戚家小住,归来见到门上你所题的诗,痛恨自己错失良机,以为今生不能再见到你,因此不食不语,愁肠百结,竟然一病不起。
我已老了,只有这个女儿相依为命,之所以迟迟不嫁,是想找一佳婿,好让我们父女有所依靠。现在绛娘却先我而去了,难道不是你杀了她么?”
听了这番哭诉,崔护仿佛横遭雷击,一时被震得不知所以。
萍水相逢,痴心女子竟用情如此之深,怎不让崔护心痛欲碎呢!
他呜咽着道:“去年路经贵宅,口渴求饮,承蒙小姐赐茶,日前再来寻访不遇,怅然题诗而返,不料竟意出这样的变故。绛娘若死,晚生也不愿偷生了!!”
他边说边快步走入内室,抱住断气不久的绛娘,声嘶力竭的呼喊:“绛娘慢走一步,崔护随你而来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