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部分(第2/4 页)
大臣,次年署理福建巡抚。1882年2月27日,逝世于广东揭阳家中。
在发展实业方面,丁日昌首创轮船航运事业,创设江南制造总局,倡办开平煤矿和轮船招商局,在台湾开矿藏、筑铁路、架电线、造船械、办农垦等。
在军事国防方面,他提议创建北平、东洋、南洋三支水师;建言建策不计资历,从实践中选拔各方面的人才。
在外交方面,他力主维护主权和收回利权等。
在内政方面,他提倡清政廉洁,严惩贪官污吏,平反冤狱,清理积案,剔除陋规积弊,蠲减苛捐杂税,注意治水促耕,抢险救灾等。
在华侨华工方面,他建议禁止外人在沿海诱骗华工出国;建议设市舶司,管理在外国的华侨和华工等。
在文化教育方面,他建议变八股为八科,改革科举制度,推动和促成派遣第一批留美学童,挑选船政学堂优等生赴欧留学,组织翻译出版西方科技书籍和编撰府志政书,主张在通商口岸创办报馆,倡导广设社学和义学。
1854年{咸丰四年},广东天地会起义军进攻嘉应{今梅县},丁日昌为李璋煜献计,以坚壁清野的办法对付起义军。
事后论功,授琼州学训导,三年后迁任江西万安知县。
1861年,调任卢陵知县,正赶上太平军进攻卢陵,县城失守,被清廷革职。
当时曾国藩正率湘军在安徽作战,丁日昌转投其幕中,为其襄办军务。
1862年{同治元年},奉曾国藩之命,前往广东督办厘金。丁日昌在抵达广州后,发挥自己通晓火器制造的专长,在广州市郊燕塘,亲自设计并监制成功短炸炮36尊,炮弹2000余颗。
这些武器受到广东清军的欢迎,丁日昌因此声名远播。
1863年,被李鸿章调赴上海,创设炸炮局,制造18磅、48磅等多种开花炮弹,同时也铸造少量短炸炮,供淮军攻击太平军之用,在进攻常州作战中发挥相当的威力。
在这个过程中,丁日昌的思想发生了两个重要的变化。
一是认为“太平军已不足平”,真正构成对清朝威胁的是外国侵略者。
1864年8月,他上书李鸿章,指出现在中外交通,洋人乘我多事之秋,不时恫吓挟制,令人忧愤难忍,必须积极自强以图御侮。
他认为外国的长技在于船坚炮利,洋人恃此以挟制华夏国,我们也可以取其所长以对付洋人。
丁日昌思想的另一个重要变化,就是他从自己的亲身体验中认识到,华夏国传统的生产工艺和手段无法适应近代枪炮制造的需要。
旧式泥炉炼不出能够制造近代枪炮的钢铁,用泥模铸炮也很难使炮膛光滑匀衡。
因此,丁日昌产生了改革生产工艺和手段的强烈愿望。
他在上海与洋人频繁接触,已对西人的机器工厂有所了解。
王韬所著的《火器说略》,更使他对近代枪炮的制造原理、生产工艺,特别是车床等生产工具有了更深的理解。
他写信向李鸿章推荐王韬,同时建议设立“夹板火轮船厂”,用机器生产近代轮船和枪炮。
恰在这时,容阂提出了要在华夏国发展“制器之器”的主张。丁日昌立即深表赞同,“制造之理是一脉相通的”,“一有制器之器,即可由一器而生众器,如父之生子,子之生孙”。
从手工生产进而追求机器生产,是一个重要的观念变革。这个观念变革,对华夏国19世纪60年代洋务自强运动的兴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丁日昌以这种新的认识和观念为基础,在上海积极设法,主持收买了美国人设在虹口的旗记铁厂,合并原来的炸炮局。
后又接纳容阂从美国购回的机器,于1865年9月正式成立了江南制造局。
江南制造局是清政府设立的第一家近代军工企业,标志着华夏国近代军事工业的产生。
在对海防的贡献方面,丁日昌以苏松太道的身份,出任江南制造局的第一任督办,为该局拟订了经营大纲。他提出要留外国技术人员为教习,培训华人技艺,力争自主,不受洋人控制。
鉴于局中原有设备以造船机器为多,他让局员详考图说,“就厂中洋器,以母生子,触类旁通”,制成大小机器30余台,用以制造枪炮。
据曾国藩后来奏报,其所造枪炮“皆与外洋所造者足相匹敌”。
后来,他又设法扩展该局的生产能力,由生产枪炮进而制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