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部分(第1/4 页)
这里三步一楼,五步一院,京城里的烟花佳丽在此争奇斗妍。
教坊司中名气最大的姬院,莫过于挹翠院;而在挹翠院中挑大梁的,就是香艳名姬杜十娘了。
杜十娘原名杜美{原字是“女”加“微”},早先也是官宦家的女儿,只因父亲涉案下狱而死,一家人失去了依靠,刚刚满十岁的杜美被辗转卖入挹翠院中。
这小姑娘天生丽质,又早早养成一派大家闺秀的气韵,再一调教,便是能歌善舞,知书达礼,把女人的魅力全备齐了。
要说为什么她能在美姬如云的教坊司中红透半边天,看看她那迷人的模样儿便知:“浑身雅艳,遍体娇香;两弯眉画远山青,一对眼明秋水润。脸如莲萼,分明卓氏文君;唇似樱桃,何减白家樊素。可怜一片无暇玉,误落风尘花柳中!”
只因她在挹翠院的众姐妹中,按年龄排列的顺序是第十,所以入们称她为“杜十娘”。
杜十娘自十三岁破瓜,到如今十九岁,七年之中,不知经历过多少王孙,把他们一个个逗引得情迷意荡,多少人倾家荡产也不惜。
第四卷:纵横天界(完结篇)第六百七十四章 杜十娘与李甲
七年来,杜十娘播下了艳名,鸨母杜妈妈则赚进了大把大把的银钱。
杜十娘日夜接客,时常卖弄着媚人的风情,似乎对每一位客人都浓情密意,款款相待,其实那付出的都是一派职业性的媚情,毫无真意可言。
直到有一天,遇到了初涉人世的年轻太学生李甲,她才真正掬出了纯真无邪的柔情。
李甲是浙江绍兴人,父亲是浙江的布政使,官居二品,位高权重,一心希望自己的儿子名甲天下,所以取名甲,字于先。
李甲从小在父亲的管教下埋头读书,科考未中,便被送到京城,入太学学习。
李甲十八岁来京,未经世事,胆怯畏缩,又说一口绍兴土话,交流不便,只有在太学中埋头读书。一年后,他慢慢适应了京城的一切,闷久的心也开始躁动。
干是,他趁着春光明媚之际,与同乡太学生柳遇春,相邀同游城南的教坊司。
他们来之前就打听好了,到了后就直奔挹翠院,慕名求访杜十娘。
杜妈妈把两位锦衣公子迎入杜十娘的房中坐下。
两个谙世不深的书生,都被杜十娘的明艳惊得发呆,心竟“扑通、扑通”跳个不停。
杜十娘似乎对这两个稚嫩的客人特别关照,十分殷勤地接待他们,相谈之下对李甲尤为倾心。
这沦落风尘的杜十娘,内心中早有自己的打算。她深知欢场女子待到人老珠黄时,终不会有好下场;而鸨母杜妈妈又贪婪无厌,自己被她捏在手中,总是受尽煎榨。
所以她早就留意着,只等遇到一个诚挚可靠的郎君,就赎身从良,委身相随。
现在,她觉到机会已经来了,眼前这个从绍兴来的大男孩,似乎不像一般公子哥儿那样轻浮圆滑,性情笃厚,应当是可托之人。
如此想来,她不由得对李甲含情脉脉,同时还生出几分羞怯来。
柳遇春看在眼里,心想:(好一对一见钟情的小情人啊!)
于是知趣地借故先走了,把机会留给了李甲。
李甲一开始就倾倒于杜十娘的艳丽姿容,又得了伊人的芳心相许,自然是喜出望外,把满怀心思全搁在伊人的身上。
从此,李甲不顾学业,日日腻在挹翠院中,与杜十娘朝夕相守,俨然一对恩爱小夫妻。
由于李甲手头阔绰,便不惜大把大把地抛撒银子,乐得杜妈妈心花怒放,跑前跟后,把两人侍候得熨熨贴贴;更在李甲面前低头哈腰,诌笑可掬,把他当成是个财神爷似的敬着。
端地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李甲在青楼里留连不返的事,不久就传到千里之外他父亲的耳朵里。
李父为儿子的不轨行径大为震怒,立刻派人专程送来急信,严令李甲立刻束装返乡。李甲彷徨再三,终究割舍不了眼下如胶似漆的情分,便不声不响地违抗了父命,继续留在挹翠院中。
李父闻讯后,暴跳如雷,立刻声明断绝了父子关系,并割断了李甲的经济来源。
恐他另找门路,李父还特意致函京中亲友,告诉不得借钱给这个浑小子。
李父这样做的目的,其实是想逼得儿子走投无路,只有乖乖地回到家里,那时便可再行调教。
这边李甲囊中的银子渐渐减少,出手不免越来越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