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部分(第1/4 页)
这就和王况与徐国绪的关系一样,王况因为有着后世的观念,对徐国绪的去势并没任何的瞧不起的意思,而其他人呢,虽然大唐风气,并没有贬低去势之人,但人人见到寺人,或多或少的总会在心底存了避开的意思,本来作为去势人,心理就特别敏感,徐国绪自然就能分辨出王况和其他人待自己的不同来。
所以,徐国绪拿王况当自己的亲兄弟看,这也是亲情,自然就不是程处默,尉迟保琳和秦怀yù他们和王况的关系能比得了的。同是兄弟之情,其中的差别就巨大,不要说徐国绪和程处默他们比,就是拿李业嗣与程处默他们比,表面上李业嗣和王况的关系不如程处默他们和王况好,但实际上,李业嗣因了那封只有几个字的信的缘故,和王况就有了一层默契,这就又比程处默他们近了一步。
所以现在事情很是诡异,在外人看来和王况关系最好的程处默他们这昔日的长安三剑客,反而是王况圈子中的第三层,第二层是外人看来事事保持中立,不可能和王况有太多jiāo结的李业嗣,而第一层也就是最内层,则是外人看来是贪图了享受和富贵的最为不可靠的徐国绪和小六子二人。当然,王家和林家的关系,没人会去动,人家是正经的亲家关系,一荣共荣,一辱共辱,本就是一家人,没有人会傻了吧叽的放着“最容易攻破”的关卡而去攻破林家。
没人知道,在他们看来最容易攻破的堡垒,其实是最难攻破的。
那十一块铜牌的主人,将来就是撑起建东的军方基础,王况就是要让他们一步步的慢慢去掌握,等时机成熟了,就安排到建东去,有了军方基础,林荃淼在建东的位置就牢不可撼。不过这一点,王冼没跟林老太爷说,王况的想法实在是太过逆天,这个想法要是被人知道了,第一反应肯定就是王况有大图谋,为了不让林老太爷担心,王况没让王冼说。事情,等做成功了之后,自然也就分晓了,自己是不是有图谋,要等道建东发展了起来才能说明,否则,你就是说破了天,也没人会相信王况真的是一心站在朝廷的立场上的。
“八年?那就让二郎放手去做罢,老头子我还能等着看到孙儿飞黄腾达的那一天,淼儿年纪还轻,时间有的是,老头子都不在乎八年,他在乎个屁,要敢说半个不字,老头子就拼着这条老命也要赶到小梅关打折了他的双况既然说是八年,那就肯定是八年内就能完成,林老太爷绝对不会怀疑王况的能力,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件事是王况说到而没做到的,不光是做到了,而且是得到超乎预期的成效。
林老太爷这么说,只是个表明态度而已,他是要王况放心,自己坚决支持,至于说林荃淼愿意不愿意,林老太爷不会怀疑,自己的孙子,自己心里清楚,那小子,自从认识王况开始,就不是一个安份的主,有个建东给他去折腾,他还不一蹦三尺高,巴不得马上跑了过去才好。
第三二七章 王况的阳谋
第三二七章王况的阳谋
听完王冼的解释,林老太爷哼了一声:“三郎你这话颇有漏dòng,刚还说想让万俟老六接小梅关,怎么又想到让他去当县尉了?难不成竟有两个万俟老六不成?”
“阿翁,其实,做小梅关令和当建东县尉可没冲突,难道一个县就必须得有县尉么?建安县以前不也没县尉么?不都是后来才补上的?在有县尉前,这县尉和主簿可都是大兄一人。”王冼笑了,不无狡诈,能让林老太爷这个人jīng一时的因为林荃淼的光明前程而luàn了方寸,也是一个成就。
确实,一个县刚成立,不可能一下就把官职配齐了,那么小的地方,人口不多,两三个人就能干完的活,未必需要四五个人来干,县初立时,只需要有个县令再加个能牵制县令的县丞就够了,等到事务繁多之后,则可再将主簿和县尉慢慢补齐了。
就现在大唐的许多下县里,许多职位都是其他人兼任的。下县穷困,而且又多处于偏远之地,人口稀少,事务也少,不必要设立那么多人,这是其一;其二则是在王况来之前,下县县令基本都是属于那种放逐的地位,到了一个偏远下县,你就别想有什么出头之日了,黄进元就是一个例子,而林明,因为朝中无人,自然也就只能到建安来,还好林家之前没得罪什么人,所以还捞了个州治所的县令当当,至于岑余子,只靠慎家支持,人脉不如林家,所以就被分到了唐兴。
既然是放逐之地,那些有点背景的就都不愿意去了,有的人甚至到了地方,干脆,连仕途也不要了,挂印辞官而去了所以,现在在大唐许多地方,官员配备是根本不全的,也只有建州恐怕是个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