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部分(第1/4 页)
长孙无忌虽然是瞧不起这些奇yin巧技,但他心中也是明白,王况的崛起,正是靠的这些所谓奇yin巧技,先是医好了皇后,其实也不能算医好,但至少,除了王况,天下再没人能做到如此完美的地步了,当初就连老神仙都束手无策的。e^看
接着王况就在以后的几年里开始了令人眼huā缭luàn的表演了,新东西是一件接一件的推出来,新huā样新想法也是一个接一个,长孙无忌现在都已经和李世民一样,有些麻木了。要是朝堂之上,只要有个半年没有关于建安的消息出现,他反而会觉得实在是太过不可思议。
如今这个王三郎,既然知道如此之多的奇yin巧技,那么可以肯定,王二郎一定教会了他许多,其实也不用教,就看着这些年里,王二郎不管上哪去都要把他这个弟弟带在身边,就已可见端倪,王二郎,这是要将王三郎当做接替人来培养的。
可惜啊,可惜了,要是太子……长孙无忌不敢去想太多,只能怪太子自己了,这个他没办法帮忙。
倒是他没想到的是,自己无心chā柳的派了个原先在长孙家不得志的长孙煜到建安去,结果却是收到了奇效,长孙煜跟着建州升格而升官不说,还帮长孙家争得了一成的行军坊份子,这个功劳不可谓不大。
长孙无忌明白,这是王况向长孙家传达了一个善意,也就是说,王况并没有想要和他长孙家对着干的意思,那么事情也就很明显了,王况并没有真的倒向哪一方,和李恪jiāo好,可能还是偶然xìng的成分更大些,而且他也发现,自从王况和李恪有了这一点的沾亲带故之后,李恪收敛了许多,不再到处说他长孙无忌是如何如何的祸国殃民了。
而且,不光是不说了,李恪也开始深居简出了起来,避免和朝廷官员jiāo结,这就表明了一个态度,他李恪无意争位子。那么太子之前的行事,不过就是以一种怀疑而给王况定了xìng,这个外甥啊,怎么就不能xiōng怀放大一点呢?
他不由得想起了前段时间收到的长孙煜来信,这王冼此番来长安,固然是其兄派出来历练的,但何尝不是长孙家的机会?要是让王冼的历练收到更好的额外的效果,长孙家和建安王家不就能走更近一步么?不求建安王家支持,只要他们不捣luàn就行了。
从目前的情况看来,王三郎恐怕还不知道那个三天两头就赖上林家的木善就是晋王罢?得到的消息是王三郎似乎对李治不冷不热,爱搭不理的样子,有时候还稍微的透lù出点不耐烦来。只不过碍于人家的以礼相待,不好将人拒之mén外罢了。
不过这样也好,省得王三郎得知天天缠着他的人是晋王而退避三舍,让自己的小外甥平白的少了个可去之处。他哪里知道,王冼远不是他们想象中的一个才十四岁的半大少年郎,晋王的来历早就在这个少年郎心中深深藏着,饶是他长孙无忌足智多谋,也没法跳出这整个现实的大圈子,见识怎么能比得过王况这个比他积累了多出一千多年前人经验的妖人呢?
长孙无忌如果算是巨人的话,那么王况就是踩在比他这个巨人还要高大几倍的更大的巨人肩膀上,这不是同一个量级的。
现在的长孙无忌,完全就是被王冼卖了,还在一旁乐呵呵的帮王冼数钱的景况,只不过这个景况连王冼自己都不知道,他还不明白,自己已经把长孙无忌卖了个好价钱。
王冼所会的所懂的在长孙无忌心里是奇yin巧技,但是在寒mén出生的马周看来,那就是能利国利民,稳定民心,造福天下的无往不敌的利器。此刻的马周,正在很自觉的帮王冼奔走着,联络了一批同是寒mén出生的官员,时不时的放出消息说,王冼虽然当不得国士无双之称,但若是让王冼主政一方的话,有其兄帮助,这大唐就很有可能再出现一个和建安一样飞速发展的下县来。言外之意,不把王冼推到一个先县县令的高度不肯罢休。
王冼也是乞儿出身,这在寒mén出身的官员士子中引发了强烈的认同感,又有马周等人出面联络四下奔走,王冼如今已经隐隐的成了寒mén士子崛起的希望所在,但凡是有王冼参加的诗会书会,这些寒mén士子大多也都会去捧一捧场,若要是王冼偶尔作出尚可的诗文来,这些人就马上加以传诵,其流传的速度之快,就是那些在诗会书会上独占得鳌头的诗文也是望尘莫及。
于是,在不知不觉间,建安小才子的称号就落到了王冼的身上。当然建安才子的称号这几年还是属于林荃淼的。
这要是王况听到,简直要啼笑皆非,王冼的才情,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