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部分(第2/4 页)
工数量少了,就可以多载一些物品,另一个是粮食的消耗少了许多,多载的物品就可以支撑更长的时间,如果是在内河内湖上,这个优势并不明显,随时没了物资,随时补充就是了。'本章由为您提供'
可物资的消耗在海上那就是要斤斤计较的,茫茫大海,若是船只上路,去哪里补充物资去?只能是靠自己船上带的,然后要航行许多时间,才能补充齐了。
王况又给这俩老头大略的讲了一下传动比的关系,这个很好记,王况只讲了一遍,俩老头就记住了,至于原理,王况也没法和他们细说,可不知道原理有什么要紧呢?东西是他们实际见到过了的,就当作是经验传下去便是,许多匠人,不也是有许多经验其实是不知道原理的么,但并不妨碍他们对这些经验的灵活运用,比如说为什么日头是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比如说为什么紫薇星(北极星)为什么总在最北边,亘古不变?
“如此就有劳两位了,若有什么需用的,可随时告知,况必定尽力解决。”最后,王况告辞了出来的时候,也jiāo代了句场面话,虽然说造船朝廷会拨钱粮物资下来,但从这里到长安来回用快马都要一个多月,王况可不想因为什么物资短缺而耽误了造船工期,更何况,自己就是先先垫付了物资,李老2也不会赖帐。
俩老工匠这时候哪里有那闲工夫去理会王况,早就头碰头,脚碰脚的蹲在地上比比划划了,造了一辈子的船,对船的痴mí程度那是相当的高,冷不丁突然得了两个新法子,可以解决大问题,他们也顾不得这里是镇将府,当场就开始讨论起来,王况说的话也不知道他们听进去没听进去,只是挥了挥手,似乎不耐的道:“知道了知道了,后生怎恁地呱噪”敢情这时候他们已经忘记了自己是在对奉议郎说话了。
王况摇了摇头,笑着走了,一辈子痴mí在技术上的人见多了,也没见过这么痴mí的。不过这样也好,至少,他们是属于纯粹的技术型人才,不会搞那么多弯弯绕,由他们负责造船,应是放心的。
日子过得很快,转眼就到了九月底,各地都已经开始秋收了。
那矬子可能也是在刚来的时候在王况这里碰了一鼻子灰,因此并没住在富来客栈,反而是找了个家庭旅馆住了下来,不过这样一来倒是方便黄大他们监视,又有那家的主人得了jiāo代,暗中注意着,所以矬子的一举一动全都被记录了下来。
加上黄大带了陈大那帮人,分批不停的监视着那个矬子,也不停的将按矬子的行程全都报了上来,甚至连那矬子某日吃了几碗饭,啃了几个馍,喝几口水,上了几趟茅房,每次在茅房huā了多少时间全都详详细细的记录了下来。
果然是和王况猜测的一样,那矬子自农户们开始秋收后,就一直在各农庄转悠,看人们收获,看他们过称说收了多少多少,几日后,黄大来报,说是矬子收拾好了包裹,似乎是要走了。
王况去了趟镇将府,让李业嗣写了个手令,jiāo给黄大,黄大就带了陈大他们分批走了,有先有后,先走的人就快马加鞭赶到前面去,然后慢吞吞的走着,如此一来,从建安到闽县,一路上都有人盯着,只要矬子有什么异常,也能迅速的反应过来。
王况jiāo代给黄大的任务就是看矬子在哪出海,有没有同伙。如果是有同伙,是搭了大唐的海客的船的,就让黄大领着王霖泊冒充海贼,在海上将船拦下,只取那矬子和其同伙的xìng命,反正对于大唐海客来说,一个倭奴,杀了也就杀了,不会有人去关注他们的死活。
即便是其同伙里有大唐子民,在王况看来也是该死的,为倭奴卖命的人的命,不足珍惜。
王况不嗜杀,但并不代表着他能容忍。在王况的心里,即便是杀了这些倭奴而被李老2知道,李老2也不会怪罪自己,顶多责备几句。因为从长安传来的消息,说是吐蕃果然兵败,然后遣了使者,也就是后人非常熟悉的禄东赞前来求婚,结果被李老2好一顿喝斥。
甚至连本来在真实的历史上,禄东赞在此次的出使中,能得李老2许配了一个宗室之nv的事情都没有发生,那么看来,李老2应该是同意了王况的说法,吐蕃求亲是假,想要大唐的新技术是真。那么自己杀了几个偷得新耕种法子的倭人,李老2应该是不会生气的,只不过为了在面子上好看,安抚一下那些伪君子会斥责自己几句。
这件事情有黄大出马,又有陈大他们这帮在死人堆里滚出来的人协助,再加上王霖泊的艨朣快船和船上的兵士,王况相信矬子这会是要成为海中鱼的食物了,因此他就再也不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