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部分(第2/4 页)
的,有事都是找刺史汇报,县令只有监察权而无行政权。
因为王况之前就跟孙铭前说过,徐国绪算是自家兄弟,又和孙嘉英是熟得不能再熟,因此这几天徐国绪都是吃在富来客栈,由孙嘉英亲自下厨整治的,把个徐吃货吃得是红光满面,满嘴流油,直夸孙嘉英如今的手艺已经不输二郎,所缺的只是二郎那千奇百怪的想法罢了。
孙铭前听了这话大是喜欢,心中多年的积郁一扫而空,对他而言,没什么遗憾了,俩小子,从前几年的无所事事到现在一个厨艺上有了成就,一个跟着黄大习武,而且今后的前程都已经安排得妥妥的,接下来就看这兄弟二人自己的造化了,二郎已经扶他们上马,这怎么策马,那总不能还要人帮罢?因此这段时间总是念叨着祖上显灵了,却被孙韩氏淬:什么祖上显灵,分明是二郎的功劳。
徐国绪这次来其实还另有任务的,一个任务就是因为王况年初送去的桂huā和很是得皇后喜爱,不光是皇后,那些有得到的大佬们都是直呼这桂huā简直就是上天所赐的珍品。因为闻着桂huā香,所以李老2就动了心思,想看看能不能移植几棵到皇宫里去。
当然,李老2也不想劳民伤财,所以他只想移些幼树过去,但心里没个准,又不知道桂huā在长安能否成活,所以就派了徐国绪来,看看王况有没什么说法。
桂huā能不能在长安成活,王况没试过,不敢说死了,但是他却是知道,后世沪杭两市是曾经huā了巨资几乎把浦城的丹桂都挖绝了的,但是最后几乎全死光,没种活,可以说是典型的屁股决定脑袋的决策,白huā不少钱不说,还làng费了丹桂这一巨大资源,搞得第二年桂huā价格大幅度攀升。
长安可比沪杭两市偏北冷多了,气候也干燥许多,可以说是完全不同的气候,这桂huā未必能活,但没试过也是不知道,所以王况也不好说,但是他却知道,丹桂只要一离开了唐兴,就不再是丹桂了,其形,其sè,其香都会有很大变化。所以,即便能种得活,也只能是很普通的桂huā。
徐国绪很小心的把王况说的都拿纸和笔记录了下来,当然皇帝jiāo代的差使那还是得办的,好在今年已经有很多人都有种,幼树多的是,给点补偿也就是了,这不成问题。王况差了个人去送信给慎戥就能办妥这事,只需要徐国绪回长安的时候,路过唐兴取走就是。
徐国绪还有个任务,那就和王况是有关的了,李老2对一下子那么多的贵勋子弟涌进建州,终究是很好奇的,就一心想看看建州到底有什么地方能吸引人,但这些派来的勋贵子弟也有什么事也都只跟自己家族里的说,这几家又都自己瞒着,什么也不肯透lù一点出来。
而李老2唯一安chā过来的两个眼线,长孙煜和李业嗣的回报又是很简单,无非就是去年办了个流水大席,这是民间自发的,挑不出什么máo病,另外修路的事情,这也很平常,哪个州不修路?再说修文庙,这个值得上报么?中原各县哪个县没个文庙什么的?也只有建州偏远,人家现在不过是在跟上步伐而已。
倒是公用书馆算是大事,给寒mén士子提供个免费阅读的所在,可这似乎和这些勋贵涌到建州也搭不上边吧?这些人哪个家没有书房,哪个家里不藏是百八十本的书,犯得着跑建安去读书?
因此李老2看来看去,建州所做的一切都是那么平常,挑不出什么地方能吸引了那么多人宁愿降一级也要过去的理由。因此就趁着徐国绪来建安,让他多呆一段时日,多看看,多听听,好回去禀报。这,才是徐国绪此行的最主要任务,因为他和王况关系好,李世民就料定王况很多事情不会瞒着徐国绪,是最好的探听人选,所以才派了他过来。
至于说王况会不会隐瞒什么,李世民倒是无所谓,一个不贪恋长安荣华富贵的人,一个不贪恋夜光杯的价值的人,在他眼里,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做出于国于民大不利的事情的。即便是王二郎要隐瞒,那也大概是他现在没什么把握而已,一有了把握,还是会都抖了出来的,活字不就是个例子么?他李世民要的,不过就是满足下好奇心而已。
其实也怨不得长孙煜和李业嗣的报告简单,实在是在这个以农为本的时代里,他们受到的教育从小都是以农为本,而且朝廷历来的赋税收入都是农桑占了绝对的大头,谁能想象到王况修路是为了利商?能想到办流水大席是为了以后搞成赛会经济而做的铺垫?能想到建文庙修广场是为了以后比赛有场地可用?能想到办公用书馆和发售便宜书只是为了解放人们的钱袋子?
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