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部分(第1/4 页)
延开来,不到一个月,洛州就得到了消息,再过一个月,杨州也得到了消息,一时间,各地学子是纷纷打点行装,奔赴长安,后来史上称这一年为游学之年。
自然,当后来人们得知这便宜的书是出自于陛下的手笔,学子们个个是感动涕零,尤其是那些以前买不起书的寒mén士子们,个个发狠,要学得治理天下之能来报效陛下的恩德。
在这点上,不得不说,李老2还是考虑到了王况的安危的,所以并没让人传出去说这活字是王况所为,当日在朝堂上的所有官员都被他告诫了一番。
而那些官员呢,因为从蒲熙亮的述说中,推测出了王况是个很喜欢送功劳的人,条件只有一个,只要你对他好就成,哪怕你以前对他有什么成见,只要能改了,那就行。基于这一点认识,他们自然也就不再愿意冒了得罪王况的险来,万一哪一天,王二郎又有什么东西出来,自己也有那么点机会的,不是么?
第一九六章 不可思议的圣旨
第一九六章不可思议的圣旨
王况这个时候其实已经不在乎李老2会给他什么封赏了,基本上,回到建安后半年多的运作,他在建安的地位已经是牢不可破,不要说别的,仅凭了个卖便宜书这一点,建州学子就铁定站在他这边的,谁要是传出什么对王况不好的话来,建州学子们的唾沫淹都要淹死他。3∴35686688
还有建州的商家,他们都得了王况的承诺,等到秋后,愿意种辣椒的都可以用很便宜的价格从富来商行这里买到辣椒酱,不贵,一两种子只要一贯,买回去后,随时有问题,随时都可以到富来商行请教。
因了沿路个亭民众的踊跃,唐兴到建安的路修已经基本修完,从建安去唐兴的商人也比以前多了起来,他们发现,从唐兴到建安,两百多里路,即便是载满了货物的马车,早上早点出发,一路上慢悠悠的走,天擦黑就可以到了,和以前那样紧赶慢赶还需要在屗上住一晚相比,少了一晚的住宿费用,节省不少,这时候的运输费用大头其实就在人力上,沿途住宿吃饭huā费不少,别看这两百多里路省一晚,就按一个车队五辆马车,加上五个赶车的车夫,押货的伙计,加起来至少得有二三十人,连吃带住,加上马匹的草料等等,这么个小规模的车队一晚的huā费就要两三吊钱。
而且,因为当天可到,等于说,一年里,只要有足够多的货,那一年就可以多跑一倍的次数,这中间的利润差可是不少。
因此就有商人盘算着,是不是再鼓动鼓动下使君,把从建安到延平,唐兴到须江的路也修上一修?如是一来,便可北上扬州,南下福州(福州一称是开元十三年才有,本文提前,因此时福州称泉州,后改闽州,最后才定为福州,为了不给大家带来困扰,直接就按开元后的称呼,和现在的称呼更接近)取海路便可一路直通漳泉岭南。不过盘算来盘算去,却是发现,若是想同时修这两条路,费用不少,而且因为有了唐兴到建安的榜样在,这修路费用,说不得又要捐,才捐了没多久,实在是无力再捐了,只好先忍着,先看看能不能把从建安到延平的一百多里路先修好。
但是问题来了,建州下辖建安,瓯宁(含今南平,顺昌,沙县等地,后部分与建安合并,始称建瓯),建平(今建阳,含今建阳,武夷山,光泽),将乐,绥城(今建宁,泰宁县)唐兴六县,是唐时地域最大的州之一,若是武德年间,福州未从建州中分出,建州就是唐时第一大州,范围几乎囊括了如今福建省全境。不是光光建安的商家们看到了修路带来的便利,整个建州都看到了,因此各地都有修路的打算,都想按样板路的样子也搞捐献。
建州的经济也才刚刚起步,人口并不是很富足,哪来的那么多劳动力修那么多路?因此上,各县是吵得不可开jiāo,最后都想到了王况这个始所佣者身上,让王况给出个主意。现在各县找王况拿主意已经是理所当然了,整个建州的官员,目前除了黄良和李业嗣外,就王况的品级(爵位不算)最高,不找他找谁?谁都知道说服了宣德郎,那么使君和镇将那里就一点问题也没有。
王况也没的办法,但考虑如今的延平虽然只是个小镇,但却扼守着闽江,从延平就可以弃陆路改水路而下直达出海口,建州几乎所有行商往南都要取道延平;而唐兴也扼守着建州往北直通扬州金陵的咽喉,而且一到须江,沿途山少平原多,也好走了许多。因此这两条路才应该是当务之急。'本章由为您提供'
至于说其他路,先只能放一放,等到其他时间劳动力有了闲后再来想办法,经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