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部分(第3/4 页)
弃那一年几个亿的市场,也不跟他合作了,在王况准备着自己有积蓄后再做那个项目没多久,就穿了过来。
这两厢一对比,就分出了人品的高下来。
分成的事情定了下来,接下来就是怎么安排黄良的那个远房侄儿,也就是王凌以前在军队里的上官怎么想办法调到福州一带,最好是给他也谋个镇将的位置,但是他目前只是个刚入品的校尉,想当镇将,还有许多级需要跨越,又不像李业嗣,家里有个老爷子顶着,所以升官对李业嗣来说很容易,对他来就很难了,现在又是天下承平,没有仗打,那就更难了。不过好在并不需要他马上就过去,这之前还需要孙二或李大胆等人中的一个先去那里hún上几年,慢慢的把整个寿山村的田地买下来,还不能一口气买,只能是一点一点的买,不然动静太大,容易引起别人怀疑。
最大的一件事情落实了下来,王况也轻松了许多,接下来就是安排谁去寿山村了,孙二,李大胆和高三这三个人中,挑来挑去,王况最后决定了让高三去,一来高三是自己救下的,也是自己看着成长的人,又是个孤儿,相对其他两人来说比较知根知底,也没什么牵挂,做事就不会那么畏首畏尾,由他去最是合适。二来是孙二和李大胆目前都有富来客栈要管着,一时间chōu不出人来顶替,而且这两人都有家有室的,做事自然不如高三来得毫无顾忌。而最重要的一点是,高三在富来客栈里一直是个小角sè,而且自己去长安之前,他就跟着王五磨石球,已经很少在富来客栈lù面,若是有人调查起来,他也是最不引人注目的。
在这之前,还有一件事要做,王况并不知道这时候寿山村叫不叫寿山村,所以,就必须要先去打听清楚,如今王况和王况已经回到了建安,在建安,王况就是地头蛇,又有王凌、黄良、林明和李家小子在,王冼的安全就不是什么大问题了,所以,王况要黄大chōu空去福州一带暗暗寻访石头的产出地,然后再告诉随后去的高三,让他把地买下来。
第二天一早,王况就把高三叫了过来,也没跟他说田黄的事情,只是jiāo代他,要他早做准备,年后就要携带了银钱,去福州找一个叫寿山村的地方,想办法在那里定居下来,若是找不到寿山村也不要紧,就在福州城里住下就是,再用王况给他的本钱想法子谋个行业出路,在那里安定下来后,再慢慢的根据黄大的指引,把黄大定下来的土地不管用什么办法,也要买了下来。此时整个闽越都是刚入唐不久,人烟稀少,田地非常的便宜,按说王况给高三的钱足够他买地了,但是王况不想引人注目,所以需要高三找个行当做掩护,而且不能透lù出和自己的关系来。
高三本就是个孤儿,一人吃饱全家不饿,自然是到哪里都成,只要不让他离开小东家就行,现在虽然是要去福州,但也是帮小东家做事,而且是独挡一面,这让一直就很羡慕孙二的高三期待了起来,虽然他不知道王况为什么要去那么远的地方买地,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反正小东家做的决定就从来没有赔过的。
田黄的事情总算是安排好了,王况又要开始忙起温室来,这个时候,离第下第一次霜已经没多少时间了,再过个把月,地里的所有绿叶菜就会被霜打光,王况在路过唐兴的时候,已经jiāo代了要慎家帮着自己收丹桂和金桔,一斤两吊的价格,很是yòu人,一棵树,怎么地最少也能打下两三斤来(灰雀没收过这两种东西,不知道一棵树产多少,但二者很轻,想必产量也是高不到哪里去的,就这么定了,若是有误,也不改了。),据慎家人说,寻常人家,一般都会在房前屋后种那么几棵,以前都是任其随着雨大风吹去的事务,如今只要有种的,一般都能有几吊钱的收入,肯定会收到很多下来,等到明年,那么种丹桂和金桔的人就会多起来,再过个三五年,怕是这产量王况一人也吃不下了,王况当时就笑笑:“况自然是吃不下,但况为何要吃下呢?况只需这几年的时间而已,到时候,况定让整个唐兴因了这两样事物而闻名天下。”
王况有了田黄,对其他的东西就不再怎么注意吃独食了,而且,如果能把唐兴的桂huā和金桔的名头打出去,只凭了这两样,唐兴不用十年,必定能从西县迈入上县的行列,至于说别地移植,想都别想,后世都做不成的事情,这时候谁能做到?之所以只有唐兴才有丹桂和金桔,王况曾经听自己一个学农的同学说过,那是土壤因素,水的因素,气候因素等等众多条件所决定的,换句话说,丹桂在唐兴是丹桂,但在别处,就不再是丹桂了,其sè香味都会有着显著的区别,金桔亦是如此。
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