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4 页)
一人来到颍阴啊?”晚间正是荀氏本家一起用膳的时候,荀彧便拉了初来乍到的郭嘉介绍给诸位长辈。而这时问话的就是荀彧与荀谌的父亲荀绲,也是荀襄的二伯。虽年逾不惑已久,却老态尽显,精瘦的面庞上布满了黄褶。
遥想当年他也是颍川出了名的玉公子。
郭嘉放下碗筷,恭敬道:“小子家中无叔伯,家中有两处农庄,一所旧宅。自幼仰慕颍川书院之名,父母过世后,便将田宅易了人,遣散了仆役,前来求学。”
连荀襄的父亲荀爽也有些惊奇这个比荀襄般大的少年的魄力了:“郭小公子倒是与众不同。”若是别家的小少爷,多半只会守着家产,丰裕平稳地安然一生吧。
这一问一答令长辈们对这个少年有些称奇,与荀氏长辈们的对话能够应对自如,有礼有貌,于是乎众人投向这个年仅十四五大的少年的目光带了些许赞赏之意。
“只是觉得身负些许才学,留在阳翟也只是无用罢了。”郭嘉在几回对话间如轻易地赢得了荀氏诸位长辈的好感,心里也是有些讶异的,不过想想至少有五分是因为荀彧的关系,可这对他这个十四五的生涩少年来说,暗地里还是开心了会儿,尤其是因为荀爽的这一句看似淡淡的称赞。
不止因荀爽“颍川六龙”的名号,更因他的高风亮节,为人处世之不苟,天下间的许多名士亦与他交好,这样一位先生,纵是与他道不同,也难以不尊敬。
一席饭下来,气氛很是融洽,荀襄还多扒了一碗饭。
饭后,荀家子弟照旧窝在荀彧书房里开例会,不过此时正是盛夏,不能围着火炉,荀襄从井里取了些冰镇的银耳绿豆汤,一人一碗也很痛快。
“下次应该偷渡些枣花酿回来,一定比喝这个舒服多了。”荀谌伸了个懒腰,结果教荀襄踹了他一脚:“你个小孩子喝什么酒!你当二伯闲着不管你?”荀彧沉声赞同,荀谌揉揉被踢的臀部,正要嚷,可瞥见荀彧不善的眼神也只好嘟囔了一句:“你这小丫头竟也敢管起我来了!”
“身为荀家的一员,我责无旁贷!”荀襄挺起胸脯,自豪又骄傲地说。平时没少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被荀谌揪住小辫子,说教之言滔滔不绝,偏他说得有理,更顶撞不能。
所以一逮着机会,她也必定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而荀谌毕竟知道荀襄那点小心思,抽抽嘴角,也就那么算了。
荀襄注意到郭嘉的碗空了,正要给他续上一些,荀彧却突然开口:“他体性偏寒,银耳绿豆,还是少喝为妙。”荀襄的手便顿了顿,看到他在昏黄的灯光下,仍有些白的出奇的面庞,暗想,果然是豆腐一样的少年。
“我只觉得好喝,竟也忘了这茬,还是彧你心细。”郭嘉先谢过荀襄,又咂咂嘴叹道。
“自己的身子不记着,哪能等到别人替你操心。”荀攸悠悠地说,“也罢,你还小,能抗。”
郭嘉哂笑,荀谌不甘寂寞地学了荀攸的强调,道:“公达你又开始卖老了,明日叫阿襄做盘‘万江春水’好好补补。”荀攸这个人,在生活上总有一项特殊的癖好,例如吃饭时他只捡着绿的吃,睡觉时也要面朝南。而“万江春水”一听便知是道绿油油的素菜,乃是汇集了各路青菜的绿叶精制而成,此菜选料颇为讲究,做法也有些花哨,除了卖相很对荀攸的胃口,一般时候其他人是不买账的。
荀攸自然听出了荀谌的戏谑之意,闭嘴闭目,遂在一旁兀自养神。只有郭嘉不知其“典故”,只得要荀彧轻描淡写,作释三两句。
“想不到阿襄妹妹的奇思妙想甚广。”郭嘉了解后立刻表示明天也要凑一双筷子的想法,荀襄自是得意:“我好此道,必精于此道。”荀谌摸了摸她的头,对郭嘉说:“家妹没什么出息,见笑了。”荀襄闻言就要打掉他的手,可荀谌早有防备,即使将手抽了回去,荀襄怒:“你才没出息!”
荀谌呲牙道:“喜欢吃,不,擅长吃是一件有出息的事吗!”荀襄也呲牙,眼看着下一秒就要扑上来咬人了。
“你们就闹吧,我回房去备课了。”荀攸率先起身,正如他白日里所说,书院的一部分课时已交与他负责,正是讲解经史的部分,而荀彧代讲政论。
“罢了,我与你一起。”荀彧也接着起身,互相道过别后,剩下三个捣蛋的少年目送叔侄二人离开,登时有些面面相觑。
“嘉嘉阿兄,二伯给你安排好了房间,既然他们都不管你了,就由我带你去熟悉一下吧。”荀襄也站起来,理了理裙裾,然后又吩咐荀谌:“我依稀记得你的书法作业还没写完,明天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