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页)
,我独不得出”(行路难),这可能是我读过的李白作品中最隐晦难懂的两句了,文学修养的关系,虽然没什么生僻字,我还是不能理解,直到看了作者在书中给出的精辟解析……
不熟悉记者的行业,但通读全文,给我的感觉就是真实,这种真实令人窒息!虽然为了故事的需要,作者明显虚构了一些情节,但无法掩饰一股扑面而来的都市生活气息!从编辑部到采访现场再到主人公的感情生活,鸿篇巨制徐徐展开,迭彩纷呈、滴水不漏……
凡厚重的体裁,开篇总会有一些年代的提示,或交代故事发生的具体时间,或从某一特定的历史事件展开,作者显然深谙此道,而且更高一筹,抖了个包袱,让我对故事发生在零八年深信不疑,直到好多章节过后,才从读者关于手机短信的描述中窥探出这个故事似乎并非发生在零八年!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处,我不知道他是有意还是无意的,反正我是上了当!
二、关于作者的写作:
不管是选材、小说的架构还是文笔,作者表现得都相当出采,颇具专业水准,尤其是语言的运用与技巧的拿捏,非常老到,作为普通读者,先赞一个!
小说的选材与架构是最值得称道的地方,一部叫好的小说,一定要有一个好的故事素材,并能将这些素材有效的整合,就好比一个令人称道的大厨,烹饪出一锅色香味俱全的特色大菜,除了火候的掌握和创新的意识外,选材以及整合材料上,一定得胜人一筹。作为圈中人,作者选择了自己最熟悉的行业作为背景,而这个行业貌似非常光鲜,关注的人多,但真正了解其内幕的估计也只有圈中人了。小说以主人公白云飞采访的一些事件作为主线,而这些事件仿佛都在我们身边曾发生过,这些素材作者信手掂来,再经过特色加工,写起来自然是得心应手。
文似看山不喜平,开卷就感觉出这是个大部头,各色人等粉墨登场,热热闹闹,就像一台活话剧,表面上看似轻松,但不难觉出背后的暗流涌动。让我体会最深也是最感动的是作者的社会良知,明显感受到在一片浮世绘的诙谐后面是作者痛苦和忧郁的眼神,作者试图通过主人公白云飞对社会底层及阴暗面的关注来表达他对真正民主和和谐的向往,比如形象工程变成豆腐渣,拆迁户老陈头的不断上访甚至不惜以命相搏,比如读者着笔很少的疯婆子,再比如副区长的无奈与牢骚以及十大杰出青年的飞扬跋扈……小说中处处都是新旧思想碰撞与强势与弱势的交锋,大开大合,跌宕起伏,令人咬牙切齿之余又觉得荡气回肠,还让人不得不去作一些更深层次的思考……
作者在语言的运用上,咋看起来白描写实,读起来顺畅,也不用太费心思去思考,但越往后看,越觉得作者独具匠心,总是有一些出人意料的精辟文字喷薄而出,让读者掩卷后不禁再次回味。我想,大多人跟我的阅读习惯差不多,不管作者是什么背景多大的来头,故事可以不新奇,但语言一定要鲜活灵动,生活化也好文艺腔也罢,只要能让读者轻松,读来不费劲,少一点说教大家都会喜闻乐见。
作者显然没有让我们失望,通篇遍布百氏幽默,人物对话尤其出采,丝毫不觉得造作,不觉得哗众取宠!调侃诙谐的基调让读者阅读起来兴致盎然欲罢不能。
上文有提到作者的老道,除了已经表述的外,就是作者对悬疑的设置,说到这里,各位看官马上就会想到那个鬼灵精怪的女贼,此人到底是什么身份?白云飞的上司深知内情,这是作者很早就抖出的一个包袱,但主人公却一直蒙在鼓里,开始我还觉得出来这么个人物,多少有点牵强,也显得太突兀,出场就有点武侠的味道,但随着故事的进展,女飞侠的面目也渐渐浮出水面,从已看过的章节,感觉到这个人物是作者独具匠心精心泡制的,肯定会与主人公有些纠缠不清的大戏在后面,到底还会发生一些什么故事,各位不妨耐心的往下看!
人物的刻画部分,我认为最出采的不是主人公白云飞,也不是那个神秘的女飞侠,我想一部小说真正能打动人的,除了那些灵动的语言外,细致的人物刻画和一些枝枝末末的小细节也不能忽视。大道中,我认为一些小人物和配角的刻画非常入木,虽然着墨不多,但让读者印象深刻,比如矢志不谕要为自己讨说法的老陈头,赖在医院里不走搞得公安部门草木皆兵的那一段,作者并没有有意去刻画这个人物的背景与面貌形象,而是通过人物的几个动作与对话,把个草根阶层的无奈、可悲与可叹,描述得是淋漓尽致。同样的,电台副主任王梅、青州市的父母官以及号称十大杰出青年的那个企业家,作者都着墨不多,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