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1/4 页)
作品相关(一)历史背景
故事发生在北宋时期,宋神宗年间。此时的北宋已趋于没落,地主阶级不断兼并土地、压榨百姓,官场*堕落,国内矛盾已经十分尖锐,农民起义不断,例如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中的故事也正是处在这一矛盾尖锐的历史时段。在对辽国的战争中连续失败,最终签下屈辱的澶渊之盟求和,在此后与西夏的战争中也多次败北。大宋王朝已陷入积弱困境,而统治阶级对外软弱对内压榨的做法,愈发令人民对其失去信心。
宋神宗就是在这样一个积贫积弱的危难时刻即位的,他奋发图强,任用王安石为宰相,大力推行新法全方位进行改革。然而改革触动了太多地主阶级的利益,变法过程中又没能很好的任贤选能,导致非常具有积极意义的新法在实施的过程中大打折扣,甚至成为新的剥削手段。终于在强大的反对派的排挤下,王安石两次为相,又两次被罢相,最终郁然病势。宋神宗忧劳过度,37岁就病势了,他死之后新法被彻底废除,鼎鼎大名的王安石变法至此宣告彻底失败。
作品相关(二)宋神宗
宋神宗(1048年~1085年)名赵顼,又名仲针,谥号体元显道法古立宪帝德王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北宋第六代皇帝,1067年~1085年在位。即位后,对疲弱的政治深感不满,而他素来都欣赏王安石的才干,故即位后命王安石推行变法,振兴北宋王朝,是为王安石变法,又称熙宁变法,惟操之过急,不得其法,失败收场,不过神宗还是维持新法将近二十年。时值夏惠宗在位,母党梁氏专权,西夏国势日非,期图一举歼灭羌夏。在庆州(今甘肃庆阳)大破夏军,占领西夏二千里土地。不过后来在永乐城之战中惨败,灭夏之举未能实现。事后,宋神宗在朝中当众痛哭。他有抱负,励精图治,想灭西羌,惜壮志未酬,于元丰八年饮恨而殁,享年三十八岁。文中涉及宋神宗与向太后(钦圣宪肃皇后向氏)及子嗣的故事纯属杜撰,套用一句老话来说就是“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作品相关(三)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抚州临川人(现为抚州东乡县上池里阳村人),汉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在北宋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长于说理与修辞,善用典,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亦有情韵深婉之作。著有《临川集》。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改革家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 。 想看书来
作品相关(四)一些思想观点及人物设定
对英雄的定义,每个人大概都有自己的看法,不过相同的地方大概都是勇敢、坚强、为国为民,有为大义牺牲的精神,能够舍小我而成大局的人物。
本书的主角并没不是这样的英雄人物,至少目前还不是,开局所看到的他只是一个不屑名利、痴情落魄的浪子,年少时因边境战乱而逃亡与家人失散,被勘破江湖世俗的隐士所收留,学习诗书史艺、诸子百家。
博知则无偏见;在他的眼里,谁是统治者都无关紧要,因为统治者只会为自己着想,历朝历代都是如此,汉人如此,辽人、西夏人、吐蕃人等等,莫不如此,那么是什么人做统治者又有什么分别呢?书里的主角所学比较驳杂,在主角的眼里也没有那么强烈的民族观念。
总得来讲,开始时的主角性格比较优柔寡断,痴情落魄不屑权利,凡事无所谓,只是对感情比较执着。
那么,堂堂一本武侠小说里会没有英雄吗?当然不会,只不过不是主角。
鄙人想写尽人生百态,各种各样的人物、各种各样的感情都会出现在里面,只不过不知道自己的笔力能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因此也希望各位读者朋友多多拍砖,随便拍,往死里拍!不必担心会打击我,我认同的会参考接受,不认同的也无法改变我的观点,但无论如何我都会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