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1/4 页)
阴险狡诈的小人,只不过比王伦更有手腕而已,而且许多作为简直毫无人性、毫无血性。为什么历史上这样一个“其才必过人”的“强人”,到了小说里,会蜕变成这样的一个“小人”呢?这里面作者的良苦用心,其原因和过程,是很复杂的。
《水浒传》最早的版本是明嘉靖年间(1522…1566,施耐庵死后将近200年了)的一百回刻本。万历年间(1573…1620)又出现一百二十回刻本,比嘉庆本多了平田虎、平王庆的二十回书。有人认为一百回本是施耐庵的“原本”,有人认为一百二十回本是原本。多数人倾向于一百回本是原本,平田虎、平王庆是后人添加的,理由是这两次征战中一百单八将一个也没死,太神了。特别是宋江投降朝廷的时间正好在方腊起义后与官军的激战中,这时候宋江等人立刻就去征方腊,时间尚且来不及,怎么可能在这中间先奉命征辽,又插进平田虎、平王庆这两个大战役,然后再发兵到浙江去征方腊?这个时候,不但方腊起义早已经结束,只怕连方腊的尸骨在哪里都不知道了。
清代比较流行的《水浒传》,是金圣叹“腰斩”后的七十回本,在宋江等人“排座次”的梁山泊鼎盛期间结束。所有征辽、平田虎、平王庆、征方腊的故事,都被“砍”掉了。而在明代以前,早在南宋时代,就已经有“水浒英雄故事”在民间流传。
宋代是“说书”这一文学形式的兴起时代。宋人话本中,就已经出现了水浒人物的故事。南宋罗烨(yè页)的《醉翁谈录》中,就记有《石头孙立》、《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等篇目,应该就是《水浒》人物孙立、杨志、鲁智深和武松的故事。南宋末年或元朝初年,就已经有更详细的、讲到宋江及其三十六人故事的《大宋宣和遗事》一书流传。因此,《大宋宣和遗事》中的梁山泊故事,被鲁迅称为“是《水浒》之先声”,被郑振铎称为“最初的《水浒传》雏形”,是有道理的。
《大宋宣和遗事》是一部宋代人的笔记小说辑录,也可能是民间“讲史人”的话本底本,编者不详,但可以判断绝不是一个人的作品。讲史,就是讲历史故事,但不是老师给学生讲历史课,而是“讲史人”讲给非读书人听的历史演义。这是一种民间文艺形式,是宋元话本的前身。《大宋宣和遗事》内容可以分为十段:第一段讲历朝历代荒淫无道的昏君,一直讲到宋徽宗;第二段讲王安石变法; 第三段讲宋徽宗怎么任用蔡京;第四段讲宋江等三十六人(其中包括晁盖,人名与《水浒传》有出入,例如关胜作关必胜、卢俊义作李进义等)聚义,最后被张叔夜所平,内容已经有杨志卖刀、智取生辰纲、宋江私放晁盖、宋江杀阎婆惜等故事,可以说已经初具《水浒传》的雏形;第五段讲宋徽宗与妓女李师师的故事;第六段讲宋徽宗和道士林灵素的故事;第七段讲东京汴梁(今开封)元宵节放花灯的盛况;第八段讲金兵入侵,攻陷京城;第九段讲金兵掳徽、钦二帝北上;第十段讲康王南渡即位,定都临安(今杭州)。各段来源不一,文风也不一致。但基本上可以肯定是南渡以后辑录的宋代人作品。第四段以后,就大都是《水浒传》所涉及的内容了。(参看本书附录的《大宋宣和遗事》原文。)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五、《水浒传》人物及故事的形成(2)
《宣和遗事》第四段以后的故事,起于朱勔运送花石纲,如杨志卖刀、吴学究劫生辰纲、宋江杀阎婆惜及受天书等故事都有了。而送生辰纲的,是北京留守梁师宝,不是梁世杰,也不是蔡京的女婿。押送者是县尉马安国,不是杨志。九天玄女称三十六人为天罡猛将,以宋江为帅,但宋江并不在这三十六人数儿内。三十六人中,有公孙胜、杜千(不作迁),没有解珍、解宝。其名号大多和今本《水浒传》相同,只有吴学究名加亮,不叫吴用,卢俊义叫李进义,杨雄姓王,二阮为阮进、阮通,李俊为李海,关胜名关必胜,张横为火船工张岑等等。
给宋江等人写传记的,除了《大宋宣和遗事》之外,还有宋代遗民龚开①所作《宋江三十六人赞》。他在自序中说:“宋江事见于街谈巷语,不足采著,虽有高如李嵩辈②传写,士大夫亦不见黜。”(见周密《癸辛杂识》续集上)。可见宋江故事在宋末元初就已经在“街谈巷语”中流传,而且已经有高手给他们写传或者画像,宋江等三十六人的姓名也都更接近《水浒传》了。(在《大宋宣和遗事》中的吴加亮、李进义、李海、阮进、关必胜、王雄、张青、张岑,在《宋江三十六人赞》中则作吴学究、卢进义、李俊、阮小二、关胜、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