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3/4 页)
尊敬的各位领导,古人给你们树了个榜样啊!
郦琼投降伪齐,这事根源在张浚,是他一手处置的,而且他是从增强个*力角度来做的安排,属于严重失职行为,要承担责任。
而秦桧虽然是枢密使,但没有决策权,只是提点意见,采纳与否是张浚的事情。也不存在秦桧背后使坏的可能,关于王德、郦琼的使用问题,张浚自己也是认可的,皇帝在军事问题上,信任张浚的程度要高于秦桧。
张浚知道自己犯了大错,别等着皇帝追究了,自己主动提出了辞职。
张浚罢相了,心情不大好,一肚子气只能撒在秦桧身上。
因为秦桧提出过任用王、郦二人的意见,张浚就认为这是秦桧在故意坏他,暗地里捣鬼。
秦桧真的这样做了吗?处理意见是你张浚自己提出的?怎么埋怨起别人来了!
这不是明显的气急败坏,无理取闹吗?
高宗罢了张浚的相,但没把他彻底否定了,还很相信他,在继任者问题上,专门征求了他的意见。
高宗问:“你辞职了,谁可以代替你啊?”
张浚沉默不语。
高宗问:“秦桧怎么样?”
张浚说:“和他在一起共事,才知道他的阴暗。”
高宗所:“那就用赵鼎吧。”
眼看就要煮熟的鸭子,让张浚给搅合走了。张浚心想,我下台了,你也别想上了,他背后摆了秦桧一刀。
杀人不见血!好刀!
睚眦必报
俗话说得好,墙倒众人推。张浚这边刚罢相,那边台谏官们就蜂拥而上,纷纷给高宗上奏章,议论张浚,说他主政期间,做得如何如何不好,犯了哪些错误,给国家造成怎样损失,目的就是要让高宗严惩张浚。
张浚是个怎样的人?高宗自然心里有数,可是舆论影响又不能不顾及。
在这个时候,赵鼎站了出来,尽管张浚在与赵鼎共事时候,双方因意见不合,有过矛盾,甚至赵鼎一气之下,还了辞职。但两人都是对事不对人,个人感情很好,赵鼎之所以受到重用,是与张浚的大力举荐分不开的,就拿这次他成功复相,也是张浚在否定了秦桧之后,高宗不得以才重新启用赵鼎,张浚对此也默认了。
可以说,没有张浚,就没有赵鼎的今天。
现在到了张浚受人攻讦,命运堪忧的时候。赵鼎又怎能袖手旁观呢?
为了给张浚求情,赵鼎联络了一帮与张浚要好的同僚,大家商议一起到高宗面前为张浚求情。赵鼎没有忘记把身居要职又是皇帝面前红人的秦桧叫上。
第四章 等待(9)
秦桧真的能抛掉个人私怨,站出来为张浚求情吗?
恐怕办不到,他还没有达到这种超越自我的境界!
在朝堂上,赵鼎和张守当面向高宗奏请宽大处理张浚。两个人是费尽口舌,说到最后是口干舌燥,把张浚对国家有功的事情都说遍了。
自始至终,秦桧是一言不发,有点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意思。
这叫因果报应,以牙还牙,你张浚不是在背地里给我下刀子吗?今天我也给你来个“袖手旁观”,坚决不替你说情,皇帝把你贬得越远越好!秦桧心里在这样想。
怨怨相报何时了?秦桧应该看开点了!
尽管有赵鼎等人的极力说情,但迫于舆论的压力,高宗最后还是将张浚贬为秘书少监分司西京,住在永州。
秦桧拍手称快!
张浚被贬了,秦桧的上司变成了赵鼎。
赵鼎这个人一向讨厌秦桧,认为他比较阴险狡诈。当然,由于两个人没有一起共事过,赵鼎对秦桧的了解只局限于社会上的一些传言。
这样的了解很不全面。
等到了两个人真正共事时候,秦桧唯张浚是从,作为枢密使,待遇与宰执一样,秦桧不是没有独立行事的权力,但为了与赵鼎保持高度统一,秦桧没有做过任何违背赵鼎意愿的事情,即使意见不和,秦桧也坚决服从赵鼎的决策。
有这么一个听话的下属,赵鼎对秦桧的印象开始转变了,由当初的讨厌鄙视,到后来的深信不疑。
或许是性格的原因,或许是斗争形势所迫,秦桧往往太过于在意个人恩怨,特别是对张浚、黄龟年这些曾经诋毁过自己的人,秦桧有一种睚眦必报的心理。
我要让他们为自己的言行付出几倍、几十倍乃至几百倍的代价。
报复!报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