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3/4 页)
联系,然后就开始起草活动方案,周一就能交初稿,领导批准后就开始动员报节目,估计半个月左右的时间就能演练完毕,最终保证整个活动按期完成。”
听完苏晓红的汇报,董书林没有表态,而是先问赵同辉有没有什么补充的,然后就示意宋倩萍汇报。宋倩萍面露难色,说她的方案比较保守,没有苏书记的大气。董书林笑道:“没关系,活动也不一定非要搞得过于奢华,节俭些也是有必要的。”
宋倩萍开始谈起她的工作设想。与苏晓红的“三要”相比,她提出了个“三不”。首先是不进行内部竞赛,以团结为重,使活动真正达到促进融合增加了解的目的。二是不涉及直属单位,只展现厅机关职工的风采。三是不过于复杂,一来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二来也体现节俭。
顾伟民在一旁听得明白,宋倩萍所说的第三个“不”明显是她针对苏晓红临时凑出来的,意在压苏晓红的风头。
和刚才一样,当宋倩萍汇报结束后,董书林问顾伟民有没有什么补充的。顾伟民看了一眼宋倩萍,又看看脸上挂着让人琢磨不透神情的苏晓红和略显拘谨的赵同辉,然后说道:“我同意宋书记的意见,我也认为这次活动不能太奢华,节俭一些更好。”
平心而论,顾伟民很喜欢苏晓红的工作设想,他觉得这样才体现一个大部门的风采。此外,他也想借这个机会了解一下电视台的运转情况,丰富一下自己的阅历。不过,在宋倩萍汇报前,董书林已经暗示他不是很同意苏晓红的想法,这一点他已经察觉到了,所以,他必须站在宋倩萍的立场,旗帜鲜明地给予支持。
顾伟民说完后,董书林不动声色地又问:“别人还有什么意见?”他环顾四人,刚想讲话,苏晓红突然开腔:“董厅,我想解释一下,我刚才所提的大气,不一定需要多少钱。我以前组织过一次全省社保系统的文艺汇演,电视台的演播场地是免费的,汇演费用也有企业赞助,至于导演费用也可以从赞助里面出,厅里并不需要承担多少。”
董书林本来想好了讲话内容,没有料到苏晓红会来这么一个解释。他马上看了一眼宋倩萍,暗示她赶紧替他回应。宋倩萍心领神会,忙说道:“苏书记,如果这次咱们再拉赞助的话,恐怕会不太合适。再说电视台的演播大厅是不是有些太专业?别人不知道,我们一区的好像都没有上专业舞台表演的经验。”
宋倩萍这番话可谓用心良苦,先是含蓄地反驳了苏晓红刚才的解释,然后又故意转移话题,借口大家不太适应专业演出场地做进一步的反对。说话的火候掌握得也很好,软中藏硬,有攻有守。
苏晓红听后笑了笑,不再说话。
董书林又等了等,见四人不再说话,便笑眯眯地说:“很好,这就叫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用句时髦的话来说,也叫头脑风暴。组织活动这项工作非常需要思想的解放,非常需要用不同的视角来看问题。刚才苏书记提了些观点,也谈了谈自己先前组织类似活动时的经验。我看很好,很有借鉴意义,对我个人也很有启发。”
董书林又讲了一通表扬苏晓红的话,伟民心里知道,这就意味着苏晓红的方案基本上不会被采纳了。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十一章 苏晓红(1)
这是领导讲话的一种惯用方式,对于A和B两人的意见,如果他心中已经确定使用B的方案,在评价时肯定要先夸夸A,然后再肯定B。这样一来可以保护A的积极性,二来也可以打压一下B的锐气,平衡A和B的关系,让两人下次继续卖力。
果然,董书林话锋一转:“苏书记的方案非常大气,但正如刚才有的同志说,或多或少不太适合我们这次活动。这轮机关改革,经信委和咱们人社厅是最为典型的大部门机关。这个大,我认为应体现在工作量的增大,管理职责的增多,当然,社会影响力也会相应增大,但不能给公众以财大气粗的感觉。所以,这次活动应该规模适度,影响力精准,既要造成声势,又不能给公众奢华的感觉。一句话,好事要办好。”
宋倩萍附和道:“放心,董厅,我们肯定会投以十二分的精力,确保这项工作保质保量完成。”
这话董书林听得舒坦,他故作严肃地说:“这可是咱们人社厅组建以来放的第一炮,只许胜,不许败,咱们五位肩上责任可是非常重啊!”
宋倩萍赶紧建议:“董厅,我建议从全厅范围抽人,组成若干个组,比如说有剧务组,后勤保障组等等,让大家都参与进来。”
董书林点点头:“这就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