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部分(第2/4 页)
众人转头一看,出声的乃是一位中年人。此人本是魏王府中一位西席,人皆称之为宁先生。这位宁先生估计也是以书道闻名,适才也曾对这卷《江州帖》赞赏不已。此时听了卢鸿之言,便出语相诘。
众人也多是附和此说,旁边的陆清羽也待说些什么,只是见了卢鸿淡定的眼神,忽然间一阵心虚,将到了口边的话又咽了下去。
此时李泰出声道:“诸位请稍安勿燥。”复又转身对卢鸿说:“不瞒卢公子,便是本王。也曾阅过多卷大令真迹。而观此卷,确应是大令手书无疑,笔法精神,更是所观书迹中的上等佳作,在在均于书中所载《江州帖》相符,故定为真迹。不知卢公子因何断其为伪?”
卢鸿点头说:“一般世间所见书法赝品,多为硬黄纸响拓而成。此书用纸,显为粉纸。而非腊纸。且字迹绝无勾摹痕迹。故看来确实极似真迹。想来诸君,也多因此而认其为真。”
众人听了,均点头称是。卢鸿所说硬黄纸,乃是唐时以腊制纸,并染为黄色,质地坚韧,莹澈透明。欲要复制书法作品时。将硬黄纸覆于书作之上,钩勒出原字笔画外廓,然后再以墨填充,称之为“响拓”。因为唐时天子李世民,广搜王羲之书,既有所得,其中精品,往往命人以响拓之法勾摹。后世所见书圣书迹。基本上都是唐时响拓之作。
卢鸿又说:“此卷书法。若说其笔法字迹,确是极似小王风骨。但我等鉴古之人,除观其书法手段之外。更应着重视其纸墨印押等细节,方可洞察真伪。”说着以手指着书卷说:“诸君请先看此卷用纸。晋时二王等所用纸张,一般称之为‘麻黄’纸,乃是以麻纸,涂粉制,染以黄,故称麻黄。而此卷书法用纸,虽然看来也是涂粉制后染黄地,但其用纸,却非是麻纸,而是桑皮纸。”
唐时麻纸逐渐沦为低档用纸,制笺用的纸张,多为皮纸,如皮最为常见,也有桑皮纸。如卢鸿所制的檀皮纸,近来也渐渐出现,那麻纸已经颇为少见。若再寻麻纸所制的麻黄纸,只怕也是无处可得了。
众人少有如卢鸿般精于制纸的,但经卢鸿指点纤维粗细及长短等特点,也略能分辩。
卢鸿又说:“这桑皮纸传入中原时代较晚,皮纸工艺也是近百年来方才盛行,东晋之时,绝无得见。因此小可敢断定,这卷书法,绝无可能是晋时旧物。”
卢鸿停顿一下,又继续说道:“除了纸张不对以外,此卷书法的墨色也略显浮燥。因自古以来,纸张均须涂布制后方可书写。因此墨迹落于纸面上后,渗入颇浅。只有存放一定年份,那墨色才能渐渐深入纸张,直透纸背。虽然此卷经过装裱,无法查看纸背墨色,但观其墨色浮于纸面,可知其年代不会特别久远。此外还有一点,如那般流传数百年的书迹,不唯墨色渗化,且纸墨相生,墨色必然集中于书迹线条中间。只要手持书卷,对着光线照看,那书迹中间必然有一道深线,宛如天成一般。且线条边缘,也同样变得深重,清晰分明,显得书迹更为流畅。诸位可对照其他几卷晋时书迹,一看便知。”
众人听了,纷纷取过前边几卷晋人真迹来,对照光线观看。果然书迹中间,均有一道深线,且墨色入纸深沉,极为自然精彩。再看这卷《江州帖》,墨色浮于纸面,对照光线,一目了然。
萧德言叹道:“今日真是得益多矣!在下素来以为,于书道所见颇深,不想今天听了卢公子所言,方知浅陋。只是这卷赝品,不知是何人所制,观其笔法,实在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
卢鸿听了点点头说:“此卷书迹,做伪者或是手头有所参照,故其形态极似大令手迹。只是此做
然书法极佳,但毕竟也有破绽。”
听了此言,方才置疑地宁先生便问道:“以卢公子所见,此卷书法于书道之上,尚有何破绽?”听了刚才卢鸿分析纸墨等言,这宁先生也不再如适才般托大,言辞颇为客气。
卢鸿说:“诸位均精于书道,自然知道,古人作书,与时人不同。古人无高桌大椅,作书之人,亦是跪坐于榻,左手持竹简,右手持笔而书。后来以纸代简,仍是左手持卷纸,右手持笔。以此法做书,指掌腕肘,均灵活自然。而笔落于纸上,自然形成两头尖、中腹粗地中锋笔迹,且笔迹使转如意,圆致生动。”
众人听了,其中精于书道地,自然清楚其中关节。更有人以手虚比做书,连表赞同。
卢鸿又指向面前的书卷说:“请诸位细看此书起收之处。虽然做书之人也竭力模仿前人笔法,但此人必然是于桌案上书写。因为桌案上纸张平铺,做书之人手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