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第3/4 页)
时却是真的佩服起郑知来。世间不管做何学问,都有这等积量变而突然质变之时,瞬间开悟。卢鸿记忆中前世一位朋友,苦练书法数十载,功夫下得极深,但写出字来,就是差些什么,总是不对,万般苦恼。偶尔一天和一位朋友谈起太极拳来,忽然就触动灵机,一下子明白了。他自己也说不出所以然来,就说是忽然知道了,字就写得生动灵活起来。这类事情,说来玄妙,却是屡见不鲜。
卢鸿笑道:“恭喜恭喜!老爷子既然知道了,可否便既回家,免得家中人挂念?”
郑知也笑着说:“这是自然。呵呵,只怕家中已经开锅了吧。”转身看了看为自己整理好衣服的若雪,微微一笑,却不说话,起身便要离开,卢鸿连忙跟上。
那花四姑却挺一挺胸,拦住了卢鸿道:“小兄弟却是且慢走。”
卢鸿看着花四姑笑靥如花,心中却暗暗发苦。就是怕这位姐姐纠缠不清,想趁乱一起溜了,看来是没戏了。想到这,眉毛一扬,对花四姑笑着说:“姐姐还有什么要指点小弟的?”
花四姑笑着说:“小没良心儿的!找了人就想跑,哪这么容易?你进来找人还倒罢了,却做些个淫词艳曲,把我这里姑娘们都勾搭出来,没心思接客了,不留下点交待,还想走么?”
卢鸿心想:“哪有这么讲理的?明明是你逼我什么回桥唱曲,才能叫开门窗。现在姑娘们都出来看热闹,怎么能怪到我头上?”只是知道这花四姑胡搅蛮缠,越是同她讲理,越是纠缠不清,也不分辩,只是淡淡一笑说:“如此依姐姐而言,却要小弟如何交待?”
花四姑看卢鸿淡然若定的神态,不由眼睛中越发透出欣赏的神色,说:“奴家怎舍得为难弟弟,只要弟弟再略露露你那勾人的才情,与众姐妹作首告别诗来,安抚了姐妹们,就算过关如何?”
卢鸿听了,微微颌首,便以手轻拍回桥曲栏,清声吟道:
自喜新词韵最娇,
小红低唱我吹箫;
曲终过罢松陵路,
回首烟波十四桥。
院内众绣阁中诸女,均是浅笑晏晏,连道好诗。花四姑却咯咯娇笑道:“你这小色狼,说来说去,原来是看上我们小红了。只是好弟弟你却说错了,小红唱功固佳,若说那吹箫之技呀,嗯,也久历调教,只欠实战。哪天弟弟再来,奴家便给小红梳了头,让她好好儿地给你品品箫。”
众女听了,不由娇笑连连,一时燕语莺声,如珠落玉盘。小红却只是红了脸,不敢抬头。难得卢鸿居然神态自若,如若不闻,一本正经地和诸女作别。倒是那大老郑知听了,连连摇头说:“四姑却是大言炎炎,欺负卢鸿那没见过世面的小孩子。若说是吹箫,我家若雪才是个中翘楚,神乎其技。就小红这没经历过的丫头片子,我就不信能超过若雪去。”说罢,一脸的回味悠长,无限向往之意。
若雪听了,羞得脸色通红,啐了一声便跑回屋去关了门。卢鸿并花四姑等,尽皆绝倒。
第二十三章 书本与雕版印刷
次日。
郑族长老,郑聿明,手中拿着长长的一卷,正向三老并卢鸿诵读最终定稿的玄坛讲经录。
这郑聿明当时也曾参与对卢鸿的考究,经义学得非常扎实。此次讲经录的整理点校工作,便是由他具体组织的。
这次已经是最后一次由三老、卢鸿审校讲经录了。
当郑聿明读完最后一卷讲经录,三老及卢鸿均表示再无修改的意愿时,郑聿明兴奋地说:“既然三老并卢公子再无修改意见,学生这便安排人手,开始抄写。众大世家并数十位前来听讲的经学名流,都前来求取讲经录,只怕要多些人手抄写才好。”
卢鸿听了这话,不由得动起心思。若说他这些年,读书时最郁闷的是什么,那就是这唐朝时书的形式了。
原来唐朝时的书,和后世那些书本是完完全全不一样的。唐朝时的书,大多写在帛或加工过的长长纸卷上,从左到右,卷成一轴,阅时只能由右向左展开,依次阅读。书籍以卷分节,便是由此而来。一套书便是若干卷,装在一个盒内,称为书函。
虽然此时也偶尔有册页,但却是折页小册,亦是一张长纸,一节节折起来重叠,读时拉开或翻开皆可,多是用于书信等短文,却没有用于书写经史等书籍的。就是这样的折页,也是非常少见的。
卢鸿对此感觉极其的不便,在他看来,现在的书简直不能称之为书,不仅携带不便,阅读困难,成本更是极高,根本不可能普及和推广。
想到此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