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4 页)
欲地倒流该多好!顺应时节,这两天很冷,冷得我浑身的不舒服,不过我相信,过了这几天,就再也不会冷了,因为春天就要到了!
创作了诗词一首名曰《如梦令·童年》——
过去时光不在,
人生几多真爱。
常存记忆中,
童谣萦回天籁。
澎湃,澎湃,
每日诗情豪迈。
第十五篇 满庭芳·腊八(2008年1月15日)
三九是冬天最寒冷的时候,而腊七腊八又是三九最寒冷的时候。北京有一句童谣“腊七腊八,冻死寒鸦。”好家伙!天气寒冷得都把乌鸦冻死了,其残酷程度仅次于我小时候的童谣“腊七腊八,冻掉下巴”。不管怎么说,这些童谣只是夸张地说明了腊七腊八这两天寒冷的程度,并不是真的就把乌鸦冻死了把下巴冻掉了。
今天是腊月初八,也就是传统的“腊八节”。传统习俗到了腊八这天是要吃腊八粥的,腊八粥的做法五花八门、不尽相同。我本人发明的一种腊八粥做法是——把大米、小米、碎玉米碴、高粱米、大豆、豌豆、绿豆、黑豆、小豆、花生、大枣、葡萄干、山楂片、水果块等按照先后顺序放入锅里熬煮,然后再放些白糖、红糖、冰糖、蜂蜜即成。大家可能听说过“八宝粥”吧?我这叫“十八宝粥”!保您吃了一碗还要吃二碗、吃了二碗还要吃三碗……吃得满脸放红光,吃得浑身暖洋洋!不过,吃中毒可别怨我哟!当然这是开玩笑了,怎么会吃中毒呢!
不过,有两个关于腊八粥的来历,却有吃中毒之嫌。一个说法是,古时候寺庙里的和尚们把平日里的剩饭搜集起来,到了腊八这天煮成粥施舍给穷人,所以腊八粥又叫“佛粥”。另一个说法是,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发迹前,贫困交加,饥饿难耐,在鼠穴里掏得些许五谷杂粮,煮成了粥,吃得满口香甜,立刻感觉天又是蓝的了。他做了皇帝以后,忽然有一天又想起了那日所吃的粥,就让厨子们用大致的方法做了一碗这样的粥,喝得兴起,顺口说出了“腊八粥”这个名字,至于重八兄当时吟没吟诗词,不得而知,这一说法似乎和“翡翠白玉汤”的由来如出一辙。
腊八粥的由来最典型的说法是,腊八粥之所以又称为“佛粥”,传说是因为和佛祖释迦牟尼有关,他就是在修行途中冻饿昏迷时吃了牧羊姑娘喂给他的热杂米粥,然后坐在菩提树下顿悟成佛的,这一天刚好是腊月初八,人们为了纪念佛祖吃粥的经历,就在每年的这一天用五谷杂粮煮成粥吃,所以腊八这天就成了“佛祖得道成佛日”,是佛教重大的节日。
腊八粥好像还和“勤俭节约”有关系呢!可能是把各种剩米杂粮搜集在一起煮成粥吃,比焖干饭节省粮食吧!这样的粥,对于身心健康都是非常有好处的!我们应该明白为什么某些当官的不为老百姓办事,老百姓就骂他们是“白吃干饭的!”就不骂他们是白喝稀粥的,因为他们大抵是不喜欢喝稀粥的,因为稀粥不禁饿,屁大的功夫就消化了。他们也是不需要节俭的,贪污来的公款就是容易到手,容易到手的钱花着也是容易得很。贪官被我们惩治了一个又一个,还是没脸没皮地产生,就是这个道理——他们不喜欢喝粥!总是险些跑题!
从古至今,描写腊八以及腊八粥的诗词似乎并不多,印象中陆游好像有一句贴题的诗:“今朝佛粥更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 不过这句诗中极不协调地同时出现了两个“更”字,似乎是伪作无疑。有个名叫李福的诗人,他的一首《腊八粥》诗更像是讲故事:“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糁入。用以供伊蒲,藉之作功德。僧尼多好事,踵事增华饰。此风未汰除,歉岁尚沿袭。今晨或馈遗,啜之不能食。吾家住城南,饥民两寺集。男女叫号喧,老少吞声泣。问尔‘泣何为’?答言‘我无得’。此景亲见之,令我心凄恻。荒政十有二,蠲赈最下策。悭囊未易破,胥吏弊何极。所以经费艰,安能按户给?吾佛好施舍,君子贵周急。愿言借粟多,苍生免菜色。此志虚莫偿,嗟叹复何益!安得布地金,凭仗大慈力。眷焉对是粥,跻望蒸民粒。”清代顾梦游的《腊八日水草庵即事》甚是凄婉:“清水塘边血作磷,正阳门外马生尘。只应水月无新恨,且喜云山来故人。晴腊无如今日好,闲游同是再生身。 自伤白发空流浪,一瓣香消泪满巾。”现代诗人玉笛儿的诗词《一斛珠·腊八粥》可谓精品:“谁家雾绕?兰衫信绾红云搅,拈花酥手缝香巧。蜜意轻匀,忐忑心如枣。糯里羞莲沉小小,百合道破相思早,千般待到青丝老。捧得痴来,一口知多少?” 苏轼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