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部分(第3/4 页)
精密的结局。
一、敌情和我方使用的兵力
大金门金龟山反斜面山角下敌508、509两处155榴炮阵地(估计8门)
系敌前沿火力骨干之一,位置比较遮蔽,且有坚固的永备工事,几年来对
我阵地不断进行射击,因此决定给予该两阵地之敌炮兵以歼灭性的打击。
参战炮兵计有152加榴炮一个营、155榴弹炮一个连。两个阵地的射向均与
敌阵地正面接近直角,观目和炮目距离均1万1千公尺以上。另外,各有一
个122榴炮营对两个目标进行覆盖射击。
观察所至目标称观目距离,火炮至目标称炮目距离。试验证明,当两目距离均超出1万公尺时, 用同一门火炮,装定同一诸元,由同一组炮手用同一操作手法连续发射多发相同的炮弹,炸点也不能重合于一点。这种炸点围绕目标有规则散布的现象是正常的,炮弹最大散布间距可达50米。
所以,炮兵打击远距离目标除计算准确外还必须按一定比例多打炮弹,在散布率中求命中率。多打炮弹可以是一门炮向一个目标发射若干发,也可以是多门火炮向同一个目标发射。 此役我对敌火炮达至3:1,既符合我军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的传统战法,也是为了以“量”求“质”,确保炸点与目标能够较精密地重合为一。
二、对敌炮阵地侦察标定的方法
金龟山敌炮兵阵地虽然位置比较遮蔽,但并非绝对不能观察,可以看
到其发射烟的根部。
首先将观察所的人员、器材进行了分工,营的主观和侧观均指定了专
人负责标定敌炮。另外指定人员负责交会我炮弹的炸点。使得对敌炮的标
定和我方炸点的修正互不干扰混淆,减少了错乱。
除对目标进行精确的标定外,并对目标周围明显的易于观察的几个点
也进行交会标定,以便作为研究判断敌炮位的依据。
召集了连长、指挥排长,结合对目标附近地形情况的研究,判定目标
的位置。如金龟山后边是流沙地,判断敌炮不可能配置在沙地上,同时由
于能观察到敌炮发射烟的根部,所以判断敌炮位也不会在山脚下。另外敌
炮的发射火光还看不到,说明敌炮阵地前边有一定高度的遮蔽物。因此可
判断敌炮位在反斜面的中部。
作战决心来自果断的判断,正确的判断离不开经验的累积。实用的经验还必须有对敌情详尽的了解做依据。李源河老人说:为了搞清金龟山后边的土质,我们先后找了不下十来个曾到过金门的老百姓了解,然后带着几个老乡在厦门到处转悠,直到他们在一架小山前很一致地说“金龟山的沙土同这里一模一样的”为止。经实地勘察,这样的土质确实不适宜炮兵构工,我们才敢断定,敌人的炮阵地是在金龟山反斜面的半山腰而不是山脚下。
三、发射阵地的准备
射击前炮手班进行了分工,为了减少射弹散布,提高射击精度,各炮
把瞄准手、装填手固定起来,使其按照统一的手法装填和瞄准。
每门火炮架尾都进行了加固,在驻锄与墙壁之间放置枕木,千斤底盘
用木桩固定其四个角,炮前土地洒水打平夯实,使火炮在射击中始终保持
平稳姿态。
组织了技术保障组,战前对所有火炮进行了一次技术检查,对松动零
件螺丝进行修复,各炮并进行了零位零线的水平检查校正。
平日弹药供应的批号、弹重、等级不统一,这次射击前尽量也按批号、
弹重、等级、射击先后次序进行了调整,做到了以一个排一门为单位统一
批号。因而减少了射击中检验射的次数,保证了射击精度。
在1万1千米的距离上,一门火炮若想击毁另外一门火炮,阵地射击准备是否合乎要求和射击操作是否统一精确,关系至大。
火炮零部件特别是瞄准装置必须处于绝对完好状态,不能有丝毫松动,否则,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肉眼和手完全觉察不到的一根头发丝的空隙,将使弹着偏差数十米。
瞄准的眼法和手法必须绝对一致,发发不变。试验证明,人与人观看瞄准水平汽泡居中位置会产生只有仪器才能检测出来的习惯性误差,因此,两个瞄准手轮流打一门炮,有时弹着竟可偏差百米以上。另外,炮弹装填的紧或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