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2/4 页)
可赵弘殷万万没有料到,他结结实实地吃了个闭门羹。赵匡胤亲自来到城楼,仔细盘问后让他等天亮再进城,赵弘殷也是军队里混出来的,当然知道夜深不得擅开城门的道理,可他不一样啊,自己可是守城主将的老爸!
赵匡胤站在浓重的夜色中,看着城下模糊的人影,听着夜风在城上城下盘旋,几次想下令打开城门,但他又几次把到了嘴边的话咽了下去,他深知“军令如山”的道理,此令一出,军令的威严势必会受到影响,他不想自己的部队上行下效,变成不守军令的乌合之众。
但是赵匡胤是个重感情的汉子,对自己的朋友尚可“两肋插刀”,何况城下正受风寒的是自己的父亲。两难之中赵匡胤最终还是选择了军令,他站在城头上,流着眼泪对父亲说:“父与子虽然是至亲,但城门的开闭是王事,更为重要。城门开不得,按规定得等天亮才能开门。”
结果是赵弘殷就在城下转悠了大半夜,赵匡胤直挺挺地站在城门楼上陪着父亲,一直等到天亮赵弘殷才进了城,赵匡胤早已安排好接风酒席和温暖的住处,大礼迎接老爸,弄得心里气极了的赵弘殷根本发不出火来。
本来就已经有病的赵弘殷,再加上这么一冻,心里再憋气,便卧床不起,虽然得到赵普的精心照料,也没有好转,两月后不治而死。
赵匡胤悲痛不已,向柴荣打了辞职报告,要按古代丧礼为老爸守丧三年。但柴荣得知此事后,感到赵匡胤忠心耿耿,便打破常规,在他守丧几天后,即由殿前都虞侯擢升为定国节度使兼殿前都指挥使,更加重用。
在五代那个拳头大就有理的年代,骄兵悍将不服管束的多了,要是换了跋扈的将领,别说夜里放老爸(何况还是军职在身的老爸)进城,就是烧杀抢掠也是稀松平常的事。赵匡胤能如此遵守法度,使柴荣很是感动,君臣更进一步拉近了距离。
从这件事来看,赵匡胤是一名合格的职业军人,有着很强的“职业道德”,和那些莽汉武夫有着本质的区别,办事思维缜密,能全方位地权衡利弊,做出最有利的决断,这也许是他最终能走上权力最高峰的一个因素吧。
自南唐战役开始,随着名望的上升,赵匡胤不仅注重在军队中交结武将,开始对文人也比较重视了。他自己也开始留意研读经史,一改从前那种风风火火的江湖作风。
攻取滁州后,永兴节度使刘词就把自己的幕僚赵普推荐为滁州军事判官,从此就和赵匡胤有了联系。后来,赵匡胤的老爸赵弘殷养病期间,赵普精心照顾,使赵匡胤十分感激,两个人的感情进一步加深。
赵普紧跟赵匡胤,先后给他做过节度使推官、掌书记,最终成了赵匡胤的首席智囊。
另外,王仁瞻、楚昭辅、李处耘等人,也都是在这前后被赵匡胤召到麾下,成为自己的心腹幕僚。
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转变。
没有文人谋士的辅佐,再勇猛的武将也不过是凭着本能去搏杀的野兽,一旦他们拥有了智囊们的指点,很快就会变成道貌岸然的圣人。
圣人,是值得人们追随和敬仰的!
那个不能说出来的秘密,是不是更加频繁地来打扰赵匡胤?没有人知道。
第二章 新王朝的成长史
一代豪杰天子的黄昏(1)
柴荣此时顾不上赵匡胤招收没招收智囊,他正忙着盘算怎么把天下收进自己的囊中。
吞掉南唐,统一南北,一直是柴荣的梦想。现在,南唐已经把长江以北的州县全部送给了自己,再想前进就必须要跨过长江天险。
柴荣觉得还没有这个必胜的把握,于是他把目光转向了北方。
北边,契丹一直都是中原的威胁,柴荣打算利用日渐雄厚的物力财力,转兵北伐,收复契丹占领的幽州。
后周显德六年(959)三月,柴荣又亲自率军出发了。他不知道,这将是他的最后一次征战。
在三月暖暖的阳光照耀下,北方大地开始复苏,柴荣和他的大军走在生机勃勃的原野上,却没有发现,死神的翅膀悄悄笼罩住了这位豪杰天子的身影。
柴荣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考虑死神的事,他正全神贯注地指挥大军向前挺进。
后周军队的进展可谓势如破竹。四月,契丹宁州(今河北青县境)刺史王洪投降。接着,益津关(今河北霸县)守将佟廷辉也举城投降。
前面就是瓦桥关(今河北雄县西南)了。
只要再突破这个关口,幽州就遥遥在望。
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