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4 页)
大将张永德也率军破阵而入,和赵匡胤兵分左右两翼死战,北汉军的阵势出现了动摇。
一人拼命,万夫难挡,赵匡胤舍命救主的举动,使后周军重新激发起斗志,阵斩北汉勇将张元徽,扭转了危局,以少胜多大败汉辽联军。刘崇带领一百多骑兵连饭也顾不上吃了,昼夜奔驰逃归晋阳。
在这场战斗里,赵匡胤左臂中箭,血流如注,但仍鏖战不休,直到柴荣看到他的伤势,强令他回营时才住手。
出色的战绩,使赵匡胤获得了后周高层的赏识。柴荣是个明白人,懂得论功行赏,赵匡胤的力气没有白废,血也没有白流,不久便被拔擢为殿前都虞侯领严州刺史,进入了禁军的高级领导层。
高平一战,柴荣打出了新君威风,他以后的改革进展顺利。赵匡胤则一战成名,跻身名将行列。他在这次战斗里采用的短兵突击战法,更成为以后他屡建奇功的独门利器。
军权在手的赵匡胤,对柴荣感恩戴德,忠心耿耿地为他东征西讨,来报答知遇之恩。
他永远也忘不了曾在江湖流浪、遭人冷遇的痛。
可是,一旦投入到政治斗争的漩涡,他还能保持住自己吗?
搭上台子好唱戏(1)
五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只要有勇气,有能力,有智谋,就会取得自己应有的地位。
郭威曾是平民,赵匡胤曾是流浪汉,柴荣曾是商贩。
柴荣是郭威的妻侄,因做人勤谨被郭威信任收为养子,管理郭威的家务,做茶商往来京、洛、江陵间,替郭家筹费用,从来不曾打过仗,也不曾表现过什么才能。即位之初,冯道和群臣都有些轻视他。
高平大战胜利,柴荣威震天下,群臣开始信服他,他也有了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
柴荣是五代时少见的英明君主,胸怀大略,志在统一天下,他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整顿纪纲,惩治腐败,澄清吏治,减轻民困,治理河患,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
在这些改革中,最关键的是柴荣抓住了人才。他曾下诏求贤,不论是离退休还是在职的官员,也不论官大官小,只要有好的建议,都可以上书言事。就算是毫无功名的平头百姓,也照样能享受这样的待遇。
显德二年,一个“草民”赵守微给柴皇帝写了一封信,侃侃而谈了一通治国之道,柴荣看了觉得有道理,就把他宣召进京当面探讨。二人谈得还算默契,第二天赵守微就被任命为右拾遗,成了“火箭”干部。
这样的事并不只这一件,“孤本”是不能说明问题的,同样的例子还有显德四年段宏等数人上书,也被他任用。
柴荣敢破格使用人才,当时尽管武夫当道,瞧不起“毛锥子”文人,可奇怪的是“文凭”在当时却很吃香,不是科举出身的想当宰相门儿都没有。但柴荣魄力就是大,一句“古人为宰相者,尽由科第耶?”便把没有科举资历却才华卓著的魏仁浦擢升为相。魏仁浦也不负柴荣的期望,终成一代名臣。
世界上最宝贵的就是人才,看来柴荣深刻领悟了这个道理。争取到了人才,那些只知道聚拢财宝美女的人,又怎么会是对手?
柴荣知道,有了人才,还要让他们发挥出作用,最起码也要让他们敢讲话、出主意,他一再下《求言诏》、《求直言诏》。他的这些举动并不是装模作样的政治作秀,而是真的听取意见、选拔人才,最出名的就是王朴凭借献《平边策》赢得柴荣的重视,从郎中升迁左谏议大夫、知开封府事、枢密副使、枢密使。
众人拾柴火焰高,有了众人智慧的集合,那些用屠刀封堵别人之口的其他“皇帝”、“王爷”,想不被柴荣打得屁滚尿流都不行。
柴荣还力求恢复以开封为中心的水路交通,疏浚汴水东至泗水,北入五丈河,连接济水,山东地区得与开封通舟。又开掘汴口,导黄河水通淮水,恢复了唐时运路,江、淮漕船可以到达开封。
柴荣没有完成统一的大事业,但在水路交通上,却基本统一了。
他的革新举措,收到了明显的效果,积蓄了力量,一统天下的基础已经隐隐形成。
只是这个柴荣搭好的台子上面上演的统一大戏,主角究竟会是谁?会是他自己吗?
有了国力基础还不是全部,争夺天下不光是财大气粗,还得有精兵猛将。高平之战暴露了后周军的弱点,那就是军纪松弛,士卒羸弱,将士不堪用命。
因此,柴荣下决心整顿军队。
他要打造一支纵横无敌的铁骑,来实现自己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