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部分(第2/4 页)
晋说完大家都明白了这是怎么一回事了,了然的看着赵晋说道:“不错,我们黑牛山却是没有什么战略纵深啊!”
赵晋说完,脑海中间闪现除了几场典型的战斗来!
1939。09。01,德军南北集团军群入侵波兰,到09。09仅9天就兵临华沙城下,此时波军被德军闪电战打得兵败溃退,以没有空间和时间进行战略部署。在“维斯瓦河弯曲部战役”中,6万多波兰军队被德军重重包围,无力突围被迫投降。三日后首都华沙被包围,由于突围无望,守军决定死守华沙城。到09。22已有30万左右波军被德苏俘虏,波兰主力以被殆尽,以没有了做战略部署的基本。09。27波兰首都华沙无力抵抗被迫投降。09。29波兰正式宣布投降。
侵苏作战“巴巴罗萨”计划开始后,德军的数百个师团快速突破苏军前线向纵深穿插,只用了18天时间德国的北方,中央,南方集团军群分别向苏联境内推进了450/600/350公里不等,还使列宁格勒以及基辅处于威胁之中。但是苏联国土深远的纵深救了苏联人一命,德军部队最迟的在7月12日就停了下来,进行休整chuan息,苏联除了将前线的部队进行整补调动,还立刻将自己50个师左右的战略预备队调往前线对德军攻势进行阻滞。在后方也有数百万的新兵入伍,虽然不能在短时间内形成高效的战力,但在未来也足以磨掉德军的300多万前期jing锐,将德国人拖进持久战的泥沼中。
1937年7月7日,日军驻屯军步兵第1联队一部与中**队的二十九军第37师219团一部发生激战。7月16日,日本集结五个师团超过十万人,辅以飞机tan克等技术兵器向华北发动大规模进攻,十几天之内攻克北平、天津等地。8月,日军攻势受阻,中日两军在南口重地囤积大量兵力以待决战。8月20日,蒋介石对中**队进行战略部署,将jing锐中央军都调向华中,企图围歼驻留上海的6000日本海军陆战队和第3舰队的舰艇部队,并希望将日本的援兵和主力吸引至华中,防止其再向华北增兵。
9月中旬,日军在上海的兵力已超过十万人和数百的技术兵器,而整个淞沪战场中方集结兵力四十余万。直到11月20日,日军占领上海,其间日军成立了华中方面军,jing锐部队已达30万以上。中国开始战略撤退。
此时在华北的日军已经已经被调走了大部分兵力至华中,日本的关东军等其他军队大部也被牵制在华北(也有苏联的原因),日军主力困于华中华南,中国将主战场摆在南方的战略企图已经达到,日军将在往后八年的拉锯战中吃到苦头,直到最终被击败。
赵晋说道:“我们没有自己的战略纵声,但是我们可以自己创造我们的战略纵深嘛!这个玩意儿既是天生,也是自己可以创造的马!”
众人也不是傻子,纷纷点头,说道:“那么我们若是抢在敌人的先机,先取得了一些城市,我们把这些城市作为我们的防守,那么是不是就意味着赢得了战略纵深呢?”
“不错,这就叫做前出防御!”赵晋说道。
看着眼前的时代,其实大夏朝也是一个具有战略纵深的国家,要不是因为朝廷连年积弱,也不至于落得今天的下场了!
前出防御的作战理论,是建立在大纵深理论基础上的,这个理论最先运用二战时期的苏德战场,苏联军事专家们认为,为了粉碎敌人庞大的集团军,必须连续实施一系列在时间上互相联系并能导致全线胜利的战役。他们在分析当时几场战争的经验和新式兵器的发展情况后,得出结论:可以通过实施一系列连续的战役来消灭敌人。
连续战役的理论的实质就是在实施头一个战役的过程中就考虑并准备下一个战役,以防止供应中断和运输堵塞,达成战斗行动的连续性,不给敌人以变更部署和组织战斗的时间。连续战役的胜负主要取决于后勤工作是否跟得上。根据这个理论,方面军被认为是一个战略单位,遂行统帅部赋予的任务。
它应当统辖一个战区内的军队,并应当能够为了解决一个总战略任务而在几个作战方向上实施进攻。进攻地带的宽度定为300…400公里,战役的纵深定为200公里。
但是,随着军队大量装备新式武器和技术兵器,连续战役的理论已不再适合未来战争的要求。于是,大纵深作战理论应运而生。
最早对大纵深战役思想进行研究的是特里安达菲洛夫。他提出,为了夺取对敌人的全面胜利,必须实施一系列连续的突击,以打击敌人的所有兵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