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部分(第3/4 页)
这么没了。最难以接受的是在美国受训都完了,眼看到家门口、马上就要回家了,结果却
不仅是集体的损失,这更是国家的一大损失!老人说。
自己给自己“输血”
两支运输机队,没日没夜地穿梭在驼峰航线,也不能保障前线充足的军需供给,面临即将开始的反攻不说,现在又平添了一个“中美混合团”,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蒋史二人为了是否给延安提供给养最后也以史迪威“胜利”而告一段落——毛泽东专用的那辆救护车(有老人说那是“工具车”)是新加坡华侨陈嘉庚赠送的,但却是经驼峰航线运过来的。如果人们印象模糊,也有清晰的,网上有一张照片挺有名的——坐在窑洞前的毛泽东身边摆放着一个大号墨绿色军用水杯,杯子上USA几个字母挺醒目——那是美军的产物,依旧是经驼峰航线运抵中国,最后分配至延安的。
一个水杯都要经“驼峰”空运,这在有的人眼里也许是小题大做,可在“中航”
老人心中,这实在是小菜一碟。
梁鹤英:“在加尔各答,每天刷牙用的就是‘高露洁’牙膏,还有卫生纸什么的——都是从美国本土运来的”
对于第二十航空队来说,牙膏、卫生纸能够保证,但,燃油严重不足。如果再加上其他军需,就是把“中航”和印中联队所运物资都算上,也不够他们一次出击所消耗的,再说,他们也等不及。
自己运,自己给自己“输血”。
二十航空队急了,把几架B…29改装成运油机,飞越“驼峰”,自己给自己运输航空汽油。
陈应明:“第二十航空队在从印度往中国基地飞的时候,就是满载——所有能装东西的地方都塞得满满的,除了不带炸弹(注六),什么吃的、用的、飞机零配件,炸弹舱里都装满东西。都知道过‘驼峰’不容易,能带什么尽量带一些。”
把B…29改装成运油机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本来,作为专为“二战”开发的B…29重型轰炸机,有着航程远、速度快、飞得高、载弹量大等诸多优点,但也做不到从印度起飞经过“驼峰”轰炸日本本土。所以必须要把它的起飞地点前移,盟军最高司令部经过慎重考虑,经国民政府全力支持,才把基地从印度迁至四川,迁至成都盆地。
然而接着麻烦问题是,随着第二十航空队“落户”成都,补给又成了“掣肘”问题。
按照“玛特计划”(注七) ,印度基地不在轰炸日本的航程范围之内,所以,“超堡”
(B…29,笔者)必须先飞到中国的成都,再从成都飞往日本。由此,“玛特计划”提出“超堡”将“自力更生”,即使用自己的运输力量将航空油料、炸弹和其他供应品运往成都基地,完成空袭日本的燃料贮备。
在关于中缅印战区的后勤工作中,“玛特计划”强调了三个重点:一是美国到中缅印战区的距离过长;二是在海运分配中中缅印战区没有优先权;三是由于坚持提早使用“超堡”,没有时间调整运输日程。
“玛特计划”关于中缅印战区的后勤供应是一个长长的文件,但其精华可以浓缩为阿诺德将军(注八)的一句话:“请记住,任何运往中国的东西必须空运!”
“空中燃料”是“玛特计划”的支柱。每一次对日轰炸都需要七趟(每趟耗时11个小时)的运送。
在运行了一段时间后,第二十航空队遇到了始料未及的挑战,由于自身运力极为有限,所以无法按计划完成运输吨位。
吴甫(注九)只好向美空运总队(ATC,即印中联队,笔者)求助,但空运总队的情况是,运输机昼夜不停地通过喜马拉雅山将供应品及燃料运到中国,并分配给已在中国的空军部队——陆军第十四航空队,其运力也达到了极限。
最初,轰炸日本的日期定在1944年5月1日(四月初九),这个日子与盟军登陆诺曼底的日子非常接近。为了如期轰炸日本,吴甫下令工程师对二十架“超堡”进行改装,超堡上除了尾炮以外的武器全部拆除,弹舱改装成燃料储存舱,加装了卸油管,“超堡”变成了不折不扣的“超级运油机”,开始飞越“驼峰”向成都基地运油。平均每运送一加仑汽油,就要在空中耗掉七加仑汽油。
5月1日这一天,由于成都基地贮存的燃料达不到空袭日本本土的需求,所以,空袭行动被迫取消。
至1944年5月底,第二十航空队完成了245次向中国运输作战物资的任务,这样的物资运输工作持续到了六七月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