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2/4 页)
至,而心向往之,若以诡计取胜,只可一时得逞,非万全之策也。”
李应轼被他这慷慨激昂的一说,脸上红一阵白一阵,喏喏无言退在一旁。
朝鲜大臣柳成龙忍不住站起身道:“袁先生,你不知这倭寇有多狡诈凶残,当初侵我国境时,根本就是不宣而战,烧杀抢掠,那里有半点仁义可讲?”
中年秀士傲然道:“柳大人所言差矣,中国有个典故,叫做七擒孟获,想当年那蛮族孟获倒是狡诈凶顽的很了,不是也被诸葛先生七擒七纵所折服么,所以说,以德服人,方为根本。”
柳成龙冷冷一笑道:“不错,这段中华典故老朽倒也略知一二,还要请教袁先生,诸葛武候这七擒孟获是用计谋呢,还是用堂堂之阵呢?”
中年秀士闻言勃然变色,厉声道:“柳大人要和我讲论中华典故么,来来,咱们就讲论讲论,看看是你知道的多还是我知道的多。”
众将哗然,副将杨元悄声问旁边的李如柏道:“如柏兄,这个秀才是干什么的,说起话来大半教人听不懂,不过看样子好有学问。”
李如柏嗯了一声道:“这人叫袁坤仪,是宋应略府中的帐前赞画,精通释儒之学,很得宋大人的赏识,这次宋大人没来肃州,派他来联络军务。”(注:赞画是明代总督或巡抚身边的参谋人员,具体职责和品级无定制)
“二位不要争吵,”李如松止住二人,问道:“若依袁先生的高见,我们当如何应对倭人呢。”袁坤仪看了一眼柳成龙,道:“总而言之,若是议和便诚心议和,若是要战,便排开大阵,堂堂而战,出尔反而,阴战阳和,非我上邦所为也。”他这‘上邦’二字特意说的极重,柳成龙气的说不出话来,扭头不语。
李如松心中恼怒,还以为这袁坤仪有什么天人妙计,原来只是个酸儒罢了,真不知他是怎么混上帐前赞画这职务,刚要发作,想想他是宋应昌的人,只得强自忍耐,沉声道:“袁先生请放心,本帅会慎重考虑先生的高见!”
“大帅英明。”袁坤仪拱手作揖,洋洋得意退回班列。李如松干咳一声,欲要再说,想了想摆手道:“大家都退下去吧,柳大人,杨将军,如柏,你三人留下,我有话说。”余人遵命退下。
看众人散去了,李如松苦笑着摇摇头,李如柏上前道:“大哥,这姓袁的是什么意思?”“你问我,我问谁去?无知庸辈罢了,休要再提。还请柳大人不要介意。”柳成龙感激的道:“敝国此次危难之机,全赖天朝发兵解困,只要李将军和宋经略平倭志坚,他人说些什么,老朽倒也不会放在心上。”
李如松又命护卫将李应轼传来,宽慰几句,李应轼道:“不劳大人挂怀,在下与袁先生共事已久,深知他的为人,袁先生凭着精通释儒之学颇得宋经略好感,聘为军前赞画,其实并没有打过什么仗,说起军务来自然不通,但是人品倒也不算坏。”
“这就好。”李如松点了点头,“据查大受派人来报,倭兵约有两万人驻守平壤,外围修有大批土堡,城东有大同江,西北临山,北有牡丹峰,其势极为险峻,牡丹台上驻有倭兵两千人,工事中配备有火铳和弓箭,与平壤成倚角之势,易守难攻。稍远凤山还驻有倭兵数千为平壤的接应。我军现有兵力五万余众,前方能用来作战的约四万人,可以说,在数量上占据了优势,但倭贼倚坚城而待,若是攻坚,恐怕也不能说完全有取胜的把握。”
柳成龙道:“李将军所言极是,据我方派到城中的探子回报,倭人守城部队装备了大量的火枪,扬言平壤乃是不破之城,若我大军攻城,必将大败而归。”李如松冷笑道:“倭人看似狂妄,其实心虚的紧,若是这般厉害,为什么还要急着和我军谈和?”众人点头称是。
李如松道:“今天是正月初四,下午我军将会向顺安开拨,到了顺安休整一天,初六攻城,平壤城池南北成长形。东有大同、长庆二门,南有芦门、含毯二门,西有普通、七星二门,北有密台。根据朝鲜和我方的情报,本帅将兵马做如下部署:
主要兵力攻击城池的南西北三面,弛围东面,使其无固守之志;于城东面的大同、长庆二门南北角楼沿江处所多设军兵炮矢,待敌退出城渡江时打击之;大将军炮、一部分虎蹲炮配置于东南、东北二角及正南、正西、正北三面,使其能打击城内各个角落;围城之后,敷设铁蒺藜数层在地,遍布灭虏、虎蹲等炮,使敌不得突围而出。具体兵马分派,等攻城之时我自有安排。”
柳成龙,杨元等人连连点头,柳成龙心想,这位李将军看来是惯作战的,计划如此周密,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