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2/4 页)
抗团、营;海、空军的电子对抗部队也有相应的发展。1987年5月,经中央军委批准,总参谋部发出《关于组建陆军航空兵的通知》,对陆军航空兵的组建、装备调配等问题提出了要求,至此,陆军航空兵作为一个新的兵种正式诞生。这次精简整编,到1987年初基本完成。裁减员额100万,军队的总定额为300万;减少了师、团单位4054个,军级单位31个,大军区4个,县市人武部划归地方建制2592个,降低了部分单位的等级;撤并了部分军队院校,调整了院校编制体制;军事学院、政治学院、后勤学院合并为国防大学;三总部机关精简的人数比较多,总参谋部机关减少60%,总政治部机关减少,总后勤部机关减少52%;各级领导班子都减少了副职干部;机关、部队的一部分职务由军官改为士兵担任,减少了干部数量,提高了战士比例。与此同时,还削减了一大批武器装备。全军共削减各种火炮近1万门、坦克1100余辆、飞机近2500架、舰艇610余艘。
通过上述4次大规模的精减,军队员额由600多万人压缩到300万,其数量减少了一半多,还削减了一批武器,国防费的开支占国家财政支出比例,由1979年的下降到1987年的。军队合成化程度显著提高,战斗力进一步增强。
邓小平把“消肿”与理顺关系、优化结构结合起来,使人民解放军的体制编制逐步趋于科学合理,实现人民解放军组织的精干,促进战斗力的持续提高。他指出:人民解放军体制问题,实际上同“消肿”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要“消肿”,不改革体制不行。通过体制改革,建立起军队合理的组织结构和完善的规章制度。他还提出要按照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和平战结合的原则来组建军队、组建集团军等思想。在4次大规模精简整编中,重新改革调整了中国武装力量体制,新组建了武装警察部队,改变了过去军警不分的状况,理顺了我国武装力量体制关系。国家形成了人民解放军、人民武警和民兵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保持了陆、海、空军和战略导弹部队的军队结构,比例更趋合理。人民解放军的编制体制,朝着机构精干、指挥灵便、提高效率的目标又前进了一步。
第一,压缩了规模,调整了编成比例。整编中,除减少各级领导机关和陆、海、空军三军部队的编制员额外,将担负内卫、守护任务的地方部队从军队中划出,移交公安部门,改为武装警察部队。整编后,全军机关、部队编成比例发生了很大变化,1987年与1980年相比,战斗部队、科研单位和院校的编制数额在全军总定额中的比例提高了,机关和勤务分队的比例下降了。全军战斗部队增加了3%,战斗保障部队增加了,科研试验系统增加了,院校和部队训练机构增加了,勤务保障分队减少了,各级机关减少了1%,机关直属单位减少,陆军特种兵和海、空军的编成比例有所提高。通过实行军士制度,把76种由干部担任的职务改由士兵担任,减少了干部数量,提高了战士比例,全军官兵比例达到1∶,其中,陆军部队干部战士的比例由1∶变为1∶。解决了官兵比例失调的问题,使官兵比例趋势于合理。
第二,裁并重叠机构,精简机关。三总部机关精简50%以上。将军委直属的陆军各特种兵机关缩编为总参的业务部,减少了层次,精简了人员,加强了合成,有利于对陆军各兵种部队的集中统一领导和全面规划建设。全军裁减了团以上单位共5900余人。军区由11个合并为7个。提高了军区独立作战能力,作战区范围扩大;兵员充足,物质资源雄厚,战役纵深加大;利于后方布局,统一调整,避免因部署重复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加强了战区集中统一指挥。同时,军分区上机关人员也进行了精简,精简后的总人数比整编前减少。机关比整编前精干了,指挥更顺畅了。
二、邓小平领导四次精简整编(3)
第三,加强诸军、兵种合成军队建设。将直属中央军委和军区的炮兵、装甲兵、工程兵领导机关,改编为总参谋部和军区司令部的业务部后,有利于各级司令机关对陆军各兵种部队的集中领导和指挥,有利于兵种部队的全面建设,有利于统一组织战备训练,也较好地解决了步兵和特种兵部队在编制体制、领导管理、军事训练等方面的协调问题。加强了军兵种合成,更适合现代条件下的联合作战的要求。陆军编组集团军,将装甲兵、炮兵、工程兵编入集团军,并充实扩编了通信、防化、运输分队,使集团军的各兵种在体制编制上达成了合成编组,与原陆军军相比,加强了火力,增加了突击力,提高了机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