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第1/4 页)
时期都曾有过一次抑郁发作,15%至20%的人被诊断为慢性抑郁。正常人的忧郁情绪首先是由一定客观事物刺激引发的,也即是“事出有因”的;其次,这种情绪是短期的,经过自我调节就可以消除(心理医学规定一般忧郁不应超过两周,如果超过一个月,甚至数月或半年以上,则肯定是忧郁症状)。而忧郁症患者的忧郁情绪通常是精神上受到打击后的过度反应,即“小题大做”;也有的是不应有的,即“无缘无故”。自卑、悲观、完美主义者及依赖性强的人较易得忧郁症,这类人格特质是造成忧郁症的主观因素。生活中如遇到一连串的挫折、失落、慢性病等,这些外在条件是引发忧郁症的客观因素。在人的一生中,有三个时期较易得忧郁症,即青春期的后段、中年及退休后、老年人。
忧郁症的核心症状为:缺乏动力、情绪低落、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趣,易疲乏,说话少且音调低、语速慢,动作少且缓,严重时僵呆,但也有时急躁,甚至有自杀行为。忧郁症最常见的情绪、行为、躯体表现有如下九种:一是大部分时间意志消沉,几乎每天如此。内心常常感到空虚、无助、悲伤等,外在表现为易伤感、爱哭泣等,青少年表现为情绪的莫名其妙的急躁、烦躁。二是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内,对所有的事情明显感觉兴趣不大或根本不感兴趣,几乎每天如此。三是没有节食却体重明显下降,或体重增加(例如一个月的体重变化超过5%),或食欲增加,或食欲降低,几乎每天如此。四是失眠或者嗜睡,几乎每天如此。五是激动不安,或者反应迟钝。六是疲劳或者无精打采。七是感觉自己或自己的生存环境一无是处,或是感觉过多的、不恰当的内疚。八是思考或集中注意力的能力下降,或者经常犹豫不决。九是反复想到死(不仅是对死亡存在恐惧),反复出现自杀的念头而没有明确计划,或试图自杀,或有明确的自杀计划。
“焦虑症”。当今是一个到处充满竞争的世界,不可预知,不好把握的事情太多,生活不稳定、心灵不安静,人们遭受着内在和外在的双重压力,“焦虑症”患者正呈不断上升的趋势。据心理学家统计,有50%左右的人均有一次以上的临床焦虑症的经历。当一个人面临真实危险时出现的适度紧张、焦虑是正常现象,是一种积极的情绪反应。而焦虑症患者通常对事件的危险性过度夸张,或者其担心的前提是错误的、幻想的和不真实的,对不该害怕的事情总是心有余悸。“恐惧症”则是指一种以过分强烈或不必要地惧怕外界某些客体或处境为主的神经症。患者明知恐惧过分、没有必要,但就是无法控制。一般恐惧发作时往往伴有显著的焦虑症状,其恐惧的程度与实际危险不相称。病人极力回避所害怕的客体或处境,有反复或持续的回避行为;或是带着畏惧去忍受。恐惧症患者的害怕对象主要为某些特定环境,如广场、密室、黑暗场所、拥挤的场所、交通工具(如拥挤的船舱、车厢等)或者其他特定物体或情境所引起的单项恐惧,如动物(昆虫、鼠、蛇等)、高处、黑暗、雷电、血、外伤、打针、手术或尖锐锋利物品等。 。。
从生理疾病来认识“情绪疾病”(2)
根据恐惧的对象不同,“恐惧症”患者可分为社交恐惧症、物体恐惧症、疾病恐惧症、场所恐惧症、动物恐惧症等。社交恐惧症表现为,患者对自己在公共场合出现情绪紧张、脸红等症状感到焦虑;不能正视别人的视线,否则就感到非常难堪,以致无法集中精力;担心自己的面部表情会引起别人的反感,并且对此惶恐不安;严重时,回避与人接触,厌恶一切与人交往的活动。动物恐惧症表现为对某一类动物的恐惧。场所恐惧症表现为对特异处境的恐惧:如高处、黑暗、幽闭、学校。疾病恐惧症表现为对癌症、梅毒、结核、心脏病等疾病的恐惧。
“焦虑症”与“恐惧症”患者的认知特点是倾向于对通常的一般情景做出威胁性甚至是灾难性的解释,如稍有胸闷,就认为是心脏病发作;一次生意没有做成;就认为自己一辈子没有希望了;讲错一句话,就认为自己笨,不敢再多说话或与他人接触;等等。“焦虑症”和“恐惧症”共同的实质都是回避现实。从心理学的观点来说,回避有两种:一是回避客观的现实,二是回避内心的现实。一般来说,你越怕的东西,就越是你的弱点所在,就越可能出现回避行为。然而回避只会加重你的恐惧,丝毫也不会解决现实问题,因而,焦虑和恐惧将持续出现,并且还会出现植物神经亢进、肌肉紧张等植物神经紊乱的症状。
“焦虑症”和“恐惧症”患者的症状与表现是紧张不安、易激惹、烦躁、恐惧、